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校企3 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3 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四年培养过程中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及基础能力培养,第四年赴企业实习一年,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整个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单位双向选择、实习岗位确定及轮岗、企业导师确定、校企联系制度的确立、实习单位内课程履修及考核、毕业设计程序管理等。
基于专业认证背景的培养方案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实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模式。前一年半的时间内做电子信息类大类培养,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后两年半的专业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半导体技术基础,掌握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法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分为课内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课内教育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块,理论课包括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课涵盖了实验教学、形式与政策实践、课内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课程、创新创业基本技能课程、创新实践、科研实践和创业实践。
基于CDIO理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CDIO理念,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提出“强化专业基础课程,重视专业核心课程,优化专业模块课程”。通过关联课程共同协商的方式,确定每门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强化课程联系,使课程体系形成有机整体。对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课程教学任务以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划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明确,层次分明,并适量安排自主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和拓展模块课程。公共平台课程主要包含思政类、大学英语类和计算机基础类等课程,培养大学生基本素养和技能。专业平台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可分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学、物理、程序设计以及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则是让学生掌握电路原理、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方向模块课程是根据微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地方经济特点而开设的,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和光电子器件技术两个模块,学生依照个人喜好选择方向模块,学习集成电路设计或光电子器件技术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模块课程是方向模块课程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拓展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或光电子器件技术方面的认识。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5:1,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该专业教学工作。
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2)已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教师发展环境
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吸引与稳定合格教师的制度,支持教师进修和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教学设施要求
1、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2、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资源要求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各高校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性教学等。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经济管理课程学分、外语课程学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与健康教育、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文体活动、跨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除上述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理论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课程应包括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半导体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微波器件与电路、微电子机械系统、片上系统、射频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等知识领域,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选取和适当补充。
依据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以下为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一:电路分析基础(48)、信号与系统(48)、半导体物理(64)、模拟电子技术(48)、数字电子技术(48)、数字集成电路设计(48)、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半导体器件物理(48)、数字集成电路原理(64)、电子系统设计(64)、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48);
示例二:电路分析基础(48)、电磁场理论(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固体物理学(64)、半导体物理学(64)、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64)、半导体器件物理(64)、微电子制造原理(48);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48)、模拟电子技术(48)、数字电子技术(48)、固体物理(48)、半导体物理(48)、半导体器件物理(64)、半导体工艺(48)、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2)、集成电路CAD(32)、集成电路工艺设计(32)、半导体光电材料(32)、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32)、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32)。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
实验课程: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气工程 :主两个方向,强电和弱电 。强电就是电厂之类的,高压 ;弱电就是电子类的类似于电子科学,搞电子的。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和关键学科。例如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
兰州交大的电子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属于该校的优势专业之一,就业还可以,不过分数自然也不低,看LZ自己把握了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专业什么区别!
电子信息工程学的比较广比较宽,所以没有另两个那么精。考研可以考通信类的(数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微波技术、各种编程……...
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
基本业务要求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1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微电子学专业,属物理学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理工、农林、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中,微电子学专业调整为理科门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理科1206。
1993年,在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微电子学专业属理学门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71203。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微电子学专业调整为理学门类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71202,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并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设置了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21W。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46S。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原微电子学、微电子制造工程、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0704。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04,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可以报考电子电气通信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集成电相关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调试、检测等工作。
地区 |
院校名录 |
|||
---|---|---|---|---|
北京 |
清华大学 |
北方工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天津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南开大学 |
---- |
上海 |
复旦大学 |
上海大学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建桥学院 |
---- |
---- |
|
重庆 |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邮电大学 |
---- |
---- |
河北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 |
---- |
河南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 |
---- |
山东 |
临沂大学 |
潍坊学院 |
齐鲁工业大学 |
青岛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山东大学 |
---- |
|
山西 |
太原工业学院 |
中北大学 |
---- |
---- |
安徽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池州学院 |
巢湖学院 |
安庆师范大学 |
合肥师范学院 |
安徽工业大学 |
---- |
|
江西 |
九江学院 |
---- |
---- |
---- |
江苏 |
南京大学 |
苏州城市学院 |
南京邮电大学 |
扬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江南大学 |
|
无锡学院 |
---- |
---- |
---- |
|
浙江 |
中国计量大学 |
宁波大学 |
浙江大学 |
绍兴文理学院 |
湖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大学 |
武汉工商学院 |
---- |
---- |
---- |
|
湖南 |
中南大学 |
湖南理工学院 |
湘潭大学 |
---- |
广东 |
珠海科技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 |
深圳大学 |
中山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 |
---- |
---- |
|
广西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梧州学院 |
---- |
---- |
四川 |
电子科技大学 |
四川大学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 |
贵州 |
凯里学院 |
---- |
---- |
---- |
陕西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工程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 |
|
黑龙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
---- |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 |
---- |
辽宁 |
渤海大学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 |
---- |
内蒙 |
包头师范学院 |
---- |
---- |
---- |
福建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武夷学院 |
福建工程学院 |
厦门理工学院 |
集美大学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
|
甘肃 |
兰州大学 |
---- |
---- |
----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1年12月14日 ) |
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今21世纪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管理发展的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对用人机制进行改革、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此外,要想培养专业人才,公司必须制定相关模式,构建实践平台,以确保人才发展。
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 第六章 对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微电子科学技术战略措施的六点建议
发展我国集成电路的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句话:一是产业群的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主要靠机制创新、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建设;二是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设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关键在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的集中投入。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设计业,大力开发集成电路产品,把设计业建设成为高效益、高效率的规模
第1章概述
1.1社会进步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1.2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性
1.3中职微电子专业教师“双师型”能力要求
1.4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类专业教师标准开发说明
1.5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类专业教师标准
1.5.1标准编制说明
1.5.2标准适用对象
1.5.3基本理念
1.5.4标准构成
1.5.5内容与要求
1.5.6实施要求
第2章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
2.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2.2认知—发现教学论
2.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4意义学习理论
2.5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模式
2.6能力本位教学
2.7行动导向教学
2.7.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起源
2.7.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7.3行动导向常用的教学方法
2.8工作过程导向教学
第3章微电子制造行业概况
3.1国内外微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中国国内微电子工业发展概况
3.1.2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概况
3.1.3日本微电子行业的发展概况
3.1.4德国微电子工业发展概况
3.2微电子制造行业生产现状
3.3微电子企业的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第4章微电子技术领域及岗位分析
4.1微电子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
4.2微电子企业对生产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
4.3微电子生产领域职业资格鉴定
第5章职业院校微电子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5.1年龄特征对心智的影响分析
5.2中职微电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特征分析
5.3中职微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差异特点分析
第6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6.1微电子类专业培养方案开发概述
6.2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
6.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6.4中职微电子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6.5中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案例
第7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7.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产生的背景
7.2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7.3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需要
7.4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目的
7.5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原则
7.6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境开发步骤
7.7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
7.8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案例
7.8.1案例一: 电子元器件检测
7.8.2案例二: 任务教学法——金属封装
7.8.3案例三: 项目教学法——三端稳压器封装
7.8.4案例四: 模拟教学法——模拟NPN型三极管芯片制造
7.8.5案例五: 四阶段教学法——芯片粘接
7.8.6案例六: 微电子企业认识实践教学法
第8章微课与慕课
8.1“微课”概述
8.2“慕课”概述
8.3微课和慕课的联系
8.4“翻转课堂”概述
8.5教学应用与效果
8.5.1课前环节
8.5.2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8.5.3课后环节
8.5.4实施效果
8.6教学应用实例
8.6.1任务表1: 戴维南定理(课程早期)
8.6.2任务表2: 正弦稳态下功率分析2(课程中后期)
8.6.3视在功率部分
8.6.4复功率部分
8.7结束语
第9章TBP管理法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9.1TBP管理法
9.2TBP法应用于教学管理的案例
9.3结束语
第10章视频课件制作及二维码转换技术
10.1微视频课件制作
10.1.1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10.1.2微视频的发展趋势
10.1.3主要制作工具简介
10.1.4基于视频编辑的处理软件
10.1.5基于PPT课件的处理软件
10.1.6典型案例
10.2二维码转换操作技术
10.3总结
参考文献
本书详细分析了微电子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特性及该专业教师标准。简单介绍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详细介绍了微电子行业对技能型岗位人才的技能要求,对应各岗位配备了生产视频,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每个岗位的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课程开发。教材中大量的生产图片及视频资料都是首次应用,为微电子专业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本书可作为微电子专业本科及大专教材,也可作为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培训用书,同时可作为从事微电子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基于STEM教育理念、科技哲学中几类部门哲学以及应急管理成为显学的现实基础发展而来,目前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及分支学科方向, 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等五个分支。
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采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管理等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采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管理措施如何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
1、应急科学
应急科学主要采用科学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应急科学学及应急科学基础理论方法。应急科学学主要研究应急科学基本发展规律,包括应急科学相关的研究范畴、术语、准则、分类、分级、模型、机理等,以及应急科学过程论、应急科学主体论、应急科学认识论、应急科学本体论、应急科学方法论、应急科学实践论等。应急科学基础理论方法包括应急物理、应急化学、应急测绘、应急地质、应急生物、应急机械、应急材料等。应急科学主要从应急基础理论与基础实验两个方面开展学科体系建设,应急基础理论包括应急科学学和应急基础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内容,应急基础实验包括从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材料等多个学科层面形成的交叉方向,针对应急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索工作。
2、应急技术
应急技术主要采用技术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技术主要源于应急涉及到具体行业或领域设计,应急技术主要是包括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实战技能,分为基础技能、通用技能及专业技能类型,从而形成面向实践的应急技能体系。其中,基础技能包括基础体能训练技术、攀岩绳索等技能;通用技能包括基本搜索营救技术、救援装备操作维护技术、基本监测监控技术、安防预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舆情监控技术等;专业技能主要是不同行业或领域涉及到的不同救援技能,如针对山地救援的专业救援技术、针对汽车救援的破拆营救技术、针对建筑物倒塌救援的搜救技术、应急技术试验设计等。
3、应急工程
应急工程主要采用工程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工程主要考虑从工程设计、施工、投入运营及工程报废整个周期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应急工程基本管理与方法、应急工程理论与实务、应急工程设计理论与实务、应急工程施工方法、应急工程运营实务、应急工程案例分析、应急工程经济学、应急工程可靠性、应急工程试验设计等
4、应急产业
应急产业主要采用产业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产业主要针对应急救援装备研发与实际对接角度开展课程设计。目前我国在应急装备方面存在很多认识盲区,开展此类课程设计现实价值重大。主要包括应急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应急材料原理、应急材料理论与方法、应急机械加工理论与实务、应急装备操作与维护、应急产品工艺学、应急产业理论与方法、应急产业政策、应急市场营销等。
5、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采用管理措施研究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整个周期过程的全方位、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的规律、策略。应急管理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
关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的应急管理内容,即政府层面包括政府应急管理者基本素质培养、西方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应急演习设计与实施、家庭及社区管理、应急救援组织与管理、避险场所规划与管理、应急指挥与决策、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与沟通、应急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应急管理案例分析、工业安全技术概论、事故处置基本流程等。企业层面包括企业应急管理者基本素质培养、企业应急管理概论、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战、企业应急演习设计与实战、企业安全社区建设实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务、应急搜救理论与技术、灾难避险与逃生自救技能、应急救援装备使用技能及方法、应急医疗救援技能及方法、灾民安置技能及方法、 企业突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技能、企业突发事故应急指挥与决策、企业应急资源管理、企业应急信息与沟通、企业应急心理干预、应急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企业应急管理案例分析、工业安全技术、事故处置技术等。社会层面主要针对民间救援组织和公众而言,其主要综合考虑应急志愿者及第一响应人角度来设计的,具体包括应急志愿者基本素质素养、应急志愿者管理概论、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应急演习设计与实施、家庭及社区管理、民间救援组织与管理、、避险场所规划与管理、民间救援组织指挥与决策、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与沟通、应急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应急管理案例分析、工业安全技术概论、事故处置基本流程、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公益组织基本理论与实务、灾难逃生自救技能、应急搜索与救援理论与实务、灾难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