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屋脊(wū jǐ),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
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
按照做法不同,屋脊可以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博脊:歇山山花下的屋脊,或者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神的屋脊。
鸱尾最早的名称应该是蚩尾。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见蚩尾是汉代人的称呼。那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玉篇·鸟部》曰:"鸱,鸢属。"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释:" 即鸱,鸱为 的籀文),俗称鹞鹰。"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种鸟。那这种鸟与水之精灵的蚩尾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随便讹谬的产物了。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
词目:屋脊
拼音:wū jǐ
基本解释
[ridge of a roof] 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
详细解释
1.
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南史·王琳传》:"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周立波 《骤雨》第一部一:"这黑大门是个四脚落地,屋脊起龙的门楼。"
2.
指屋栋,栋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犹援庙桷动於甍" 唐孔颖达 疏:"《说文》云:'甍,栋梁也。'此是屋上之长材,椽所以冯依者也。今俗谓之屋脊。" 唐 孟郊 《劝善吟》:"藏书拄屋脊,不惜与凡聋。"
在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吻兽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本文要说的鸱尾指的是正脊两端的这种吻兽,它是吻兽的一种。
菏泽一带民间建房除用石雕装饰之外,还要在屋脊上作陶兽装饰,其形象有狮、 马、牛、羊、鸡、鱼,通称"六兽"。"六兽"之外,还有龙形的"大兽"与"小兽","亭子"与"楼子"。"六兽"装在屋脊上,单脊的房子一字排开,中间为鱼,左右顺序为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中间也可以用"亭子"或"楼子"。庑殿式瓦房有五条脊,大脊中间为"楼子",左右顺序为鱼、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小脊由上至下为鱼、鸡、羊、牛、马、狮,最后四个屋角都装"小兽"。
第一位:龙,象征天子。
第二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第三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第四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国建筑,最多的也只有九个小兽,所以一种说法说这行什完全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
坡屋面构造CAD详图-屋脊脊瓦详图
坡屋面构造CAD详图-屋脊脊瓦详图
1-3屋脊节点详图(三)
1-3屋脊节点详图(三)
我国地域辽阔,民居建筑绚丽多彩,从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到云南的少数民族民居;从西北的窑洞民居到浙江的水乡民居;从北京的四合院到福建的土楼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无不折射出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古民居屋脊的设计是整个外檐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民居建筑设计的精华所在。
砖雕在古民居屋脊装饰中用得较多。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用砖雕来装饰屋脊的工艺。砖雕的工艺方法有2种,1为雕砖,2为雕泥。雕砖是在已经烧好的砖料上,用砖刨将砖刨平和刨光,然后按设计图谱进行放样雕刻,并且细细的打磨,遇到空隙则需要用油灰填补,边填边磨,以保证色泽均匀,经久不变。雕泥是在泥坯脱水干燥到一定程度时进行雕刻,然后将雕好的成品放入窑内烧结。这2种做法各有优点,在古典民居屋脊制作工艺中都有出现。总的来说,砖雕形式有隐刻、浮雕、多层雕及堆雕等。南方屋脊砖雕纤巧细微,北方屋脊砖雕深厚凝重。全部装饰件雕好之后,将制好的面砖用粘接、嵌砌、勾挂等方法固定到屋脊所需的位置上,这样一来,一幅完整的砖雕屋脊装饰就完成了。屋脊砖雕题材丰富一般有花鸟、植物、走兽等。
灰塑在南方屋脊装饰中用的较多,它是用以石灰或贝灰为原材料做成的灰羔,然后加上色彩,在屋脊上进行描绘或塑造,形成一种强烈的装饰效果。在粤中地区,灰塑是以石灰为主,掺入河砂、适量稻草、麻皮等材料合成。而在粤东地区是用贝灰代替石灰。贝灰是用海边的贝壳经过烧锻而制成的壳灰。灰料合成后,水化成灰粉,经多次漂洗、过滤、沉淀而制成高质量的灰泥,灰泥经过去水后做成灰羔条并与带有矿物质的颜料进行调和,加入牛胶或桃胶水,最后形成上色的材料。在屋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用灰塑的手法完成的浮雕效果或立雕效果,它的做法是在正脊或垂脊上需要凸出较大的部位预埋铜线或铁线,用灰羔画轮廓后用灰浆塑成浮雕,然后用色彩染配。这样的屋脊装饰很有立体效果。灰塑的装饰题材有仙人、花鸟、水兽等。
彩描是用灰塑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着重用色彩来“描”和“画”。彩描的工艺手法是先用灰浆打底和批面,然后用灰羔画轮廓,再精细的上色。彩描常用工笔、写意、白描等国画技法。其装饰题材选择比较灵活和丰富,多为山水风景和花草鸟兽等。徽州古民居中常用单色进行屋脊的装饰,画一些卷草形的图案,或民间的吉祥图案如富贵牡丹、八仙人物、喜鹊登梅等。
又称剪粘,是屋脊装饰设计中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它属于交趾陶技法创新出的作品。利用破碎的瓷片表现屋脊上的人物故事和飞禽走兽。不仅形象生动,色彩艳丽而且保存时间也相当长远,并具有防止海风侵蚀的作用,因此它是闽南、广东地区、台湾地区屋脊装饰设计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做法是先以铁丝制作出对象的骨架,再用棉灰(灰泥)泥塑胚体的雏形,这个过程俗称打底。然后等胚体干燥后,在表面涂一层具有粘性的水泥粉浆,并将所用的瓷片剪成小块,粘贴在所需表现的主题物上,小块瓷片可为花瓣形、鳞片形、针状等各种形体,特殊部位可以用异形瓷片进行粘贴。对于人物的脸谱是以瓷土注模,上釉烧制而成。在屋脊的剪粘装饰中应注意配合屋脊的曲度,色彩的搭配,让屋脊呈现一种灵活而富有动态的气势,使人印象深刻。
古民居屋脊设计一般由正脊和垂脊2部分组成。其构造相对其它形式的建筑屋顶结构来说要相对简单,一般只有两坡一脊。正脊上装有筒瓦及装饰造型。垂脊上有垂兽及装饰造型。在一幢古民居建筑屋脊中,以正脊的装饰最为重要和突出,垂脊次之,有的民居正脊下有悬鱼的装饰和正脊形成一体,有的民居垂脊下有翼角的装饰,从而深化建筑的整体造型。
正脊作为屋顶两坡相交的地方,既是结构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装饰的部分。因此装饰较为华贵。一般北方地区常见的有:元宝脊、清水脊、鞍子脊等。元宝脊多用于筒瓦屋面;而鞍子脊只用于板瓦屋面;清水脊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它既可以用于筒瓦,又可用于板瓦屋面,常常是板瓦屋面用的更多一些。清水脊屋顶的瓦陇有高坡陇和低坡陇之分。低坡陇上的正脊称为“小脊子”,它比高坡陇上的正脊低;高坡陇上正脊,也就是清水脊,此脊层数较多,其最大特色是正脊两端部用花草砖雕和蝎子尾作装饰。古典民居建筑中正脊的等级以元宝脊为上,清水脊次之,鞍子脊较低。而南方地区的正脊大多数有些类似北方清水脊的样式,而在正脊的两端做出了燕尾的造型,称之为燕尾脊。而有些地区正脊是用镂空的砖雕做成的,因此称为镂空脊。闽南地区的民居屋脊的形式摆脱了单一的直线形,而形成了生动的曲线,这是与北方民居正脊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另外,有些南方民居中正脊做法很简单,只是用板瓦排列成行,起到压实的作用,中间的图案也仅用板瓦拼成的铜钱或云形的图案,起到一个视觉集中的作用,这是一种较为朴素的正脊做法。
古典民居建筑中常用的2种屋面形式是硬山和悬山。它们均为2坡屋面,除了各有1条正脊外,都还有4条垂脊。一般北方地区常见的垂脊形式有:铃铛排山脊、披水排山脊和筒瓦稍陇。其中,筒瓦稍陇最为简单,它只用板瓦屋面的清水脊和鞍子脊配套使用。而披水排山脊可与元宝脊和鞍子脊配套使用。在民居建筑中,做排山勾滴的垂脊,称为铃铛排山脊,其垂脊位置仍应在边陇和排山勾滴之间。当然,从民居建筑的垂脊等级排列,还是铃铛排山脊为首,次之为披水排山脊,而筒瓦稍陇最低。不过,披水排山脊还是北方民居垂脊较普遍的作法,它不做排山勾滴,只砌一层披水砖檐,边陇要压住披水檐,但不超过砖宽的1/2。南方的垂脊也有铃铛排山脊和披水排山脊的构造,只是在民居中的构造较为简化。一般的民居垂脊与北方的筒瓦梢陇相似,只是筒瓦变成了方砖进行收边或是用泥灰抹成与正脊相似的造型,顺着燕尾脊而下进行垂脊的收边。有些地方的垂脊已经变成了南方民居中常见的马头墙形式,有的马头墙比正脊还要高,马头墙又称封火墙,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因此马头墙上的脊饰也就成了南方地区的垂脊的脊饰了,一般在墙体的顶端用板瓦垒砌成一行,在收头处用,灰土抹圆起翘。一些闽南地区的垂脊有很高的起翘,并在翼角的地方做成泥塑的动物或植物,并有鹅头、悬鱼似的装饰,使其民居建筑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