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随着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紫色土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定量评价紫色土区生态工程的水土保持作用尤为重要。本书基于长时间的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以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亚类,分别探讨了典型牧草、植物篱、柏木低效林改造、苦竹林、巨桉和柳杉栽植、植被建设和滑坡后柏木林对紫色土坡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植被对降水的垂直分配过程及水化学循环机制,进而分析坡地植被下产流产沙规律,并探讨其携带养分的输移特征。
《博士后文库》序言
序
前言
第一章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第二章坡地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酸性紫色土区典型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第四章石灰性紫色土区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应
第五章酸性紫色土区坡地苦竹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与水化学特征
第六章石灰性紫色土区坡地林分改造的水土保持效应
第七章酸性紫色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
第八章石灰性紫色土区植被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
第九章中性紫色土区林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对滑坡的响应特征
参考文献
编后记 2100433B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科学性, 二是地域性, 三是综合性,四是群众性。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改良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农业措施...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为科学合理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尔斐(Delphi)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从\"求-供\"和\"产-望\"2个角度建立2套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之间的关系选择单项指标评价模型,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加权求和与几何平均方法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省遂宁市群力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专家注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自然环境效益,当地农民则看重措施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群力村较为普遍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中,退耕还草最为适宜,其次为退耕还林,等高耕作和梯田的适宜性相对较小,与实际推广情况一致;梯田和等高耕作的适宜性较低主要受到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投资能力和措施社会经济效益的限制。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防蚀机理及效果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于防治土壤侵蚀、促进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简要介绍国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东北黑土区应用较广的横坡垄作、垄作区田、少耕免耕、间混作、深松耕法、鼠道耕法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防蚀机理及其效果。
本书主要针对紫色土区的土壤侵蚀形成机制,阐述紫色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针对紫色土区的梯田、等高耕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从“求–供”和“产–望”两个角度建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别从“点”尺度进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比较评价和从“面”尺度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评价,指出目前紫色土区比较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适宜区域;建立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优化配置相结合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方法,并在小流域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
第1章 绪论 1
1.1 紫色土的分布及特征 1
1.1.1 紫色土的区域分布 1
1.1.2 紫色土的主要特征 2
1.1.3 我国紫色土的利用现状 3
1.1.4 本书的切入点 4
1.2 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 5
1.2.1 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概况 5
1.2.2 我国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7
1.2.3 国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 8
1.3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与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0
1.3.1 水土保持措施采纳程度 11
1.3.2 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纵览 12
1.3.3 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 14
1.3.4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 14
1.3.5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 15
1.3.6 紫色土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16
1.3.7 GIS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17
1.3.8 存在的不足 19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9
1.4.1 本书的研究目标 19
1.4.2 本书的主要内容 20
1.4.3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1.4.4 本书的特色 22
1.5 小结 23
第2章 紫色土区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25
2.1 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25
2.1.1 母质的影响 25
2.1.2 气候的影响 25
2.1.3 植被的影响 26
2.1.4 地形的影响 26
2.1.5 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27
2.2 土壤性质空间插值方法 27
2.2.1 样条函数法 28
2.2.2 反距离加权法 28
2.2.3 趋势面法 28
2.2.4 克里格法 29
2.2.5 人工神经网络法 29
2.3 紫色土区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预测 30
2.3.1 小流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2.3.2 回归克里格法 32
2.3.3 土壤性质空间预测精度评价 33
2.3.4 基于回归克里格法和遥感的土壤性质空间预测 33
2.3.5 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37
2.3.6 土壤性质不同空间预测方法的精度比较 42
2.4 小结 48
第3章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服务功能 49
3.1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特征 49
3.1.1 土壤侵蚀类型 49
3.1.2 土壤侵蚀强度 50
3.1.3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52
3.2 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预测 53
3.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53
3.2.2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 57
3.2.3 土壤侵蚀评价因子的确定 58
3.2.4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61
3.3 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 62
3.3.1 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评价模型 63
3.3.2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评价 63
3.4 小结 66
第4章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69
4.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69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70
4.2.1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 70
4.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70
4.2.3 自然和社会相结合原则 71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4.3.1 “求–供”评价指标体系 73
4.3.2 “产–望”评价指标体系 73
4.4 评价方法 74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
4.4.2 单项指标评价 77
4.4.3 综合评价 78
4.5 小结 79
第5章 紫色土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比较评价 81
5.1 研究区概况 81
5.1.1 基本情况 82
5.1.2 水土保持概况 83
5.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确定 83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83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84
5.3 数据获取与评价标准的确定 85
5.3.1 评价指标的“要求值”和“提供值” 85
5.3.2 评价指标的“产出值”和“期望值” 87
5.4 结果与分析 88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差异性分析 88
5.4.2 单项指标适宜性评价结果 90
5.4.3 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 90
5.4.4 评价结果验证 91
5.5 小结 91
第6章 紫色土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93
6.1 评价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 93
6.1.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93
6.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94
6.2 数据来源及关键指标的确定 95
6.2.1 数据来源 95
6.2.2 关键指标的确定 96
6.3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100
6.3.1 梯田 101
6.3.2 等高耕作 104
6.3.3 退耕还林 106
6.3.4 退耕还草 109
6.4 小结 111
第7章 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 113
7.1 基本流程 113
7.2 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结构优化 114
7.2.1 优化目标 115
7.2.2 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115
7.2.3 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119
7.2.4 数量结构优化结果 123
7.3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 124
7.3.1 优化目标 125
7.3.2 GIS支持下的多目标决策 125
7.3.3 空间优化配置结果 127
7.3.4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模式 128
7.4 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1 2100433B
批准号 |
50474060 |
项目名称 |
露天台阶爆破边坡地震效应及控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405 |
项目负责人 |
杨军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北京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