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症状是确定植物是否发生病害并作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由于不同的病原和发病原因可以导致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物或发病原因在不同寄主或不同环境下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故除症状外,还须进一步鉴定病原物(见植物病害病原物),并了解其寄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对症状的影响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①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②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③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④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⑤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⑥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
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病毒因其自身的核酸(RNA或DNA)在增殖过程中扰乱了寄主细胞中的生长素或激素的平衡,则可引起植物器官的变形,有些症状同施用激素不当时引致的症状或缺素症的症状相似。植物的代谢作用因病而发生了改变,就可使正常的生长素或激素的产量失去平衡,从而发生细胞过度膨大或过度分裂,外表形成突起、肿瘤或耳突,也可导致卷叶、皱缩,甚至矮化等畸形。又除病毒以外的病原物还都能在植物体内产生有毒物质,如镰刀菌(Fusarium)产生番茄萎凋素和镰刀菌酸,一此真菌和细菌产生不饱和的酮类毒物;有的还能产生某些激素,如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和根瘤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产生吲哚乙酸,赤毒菌(Gibberella fujikuroi)产生赤霉素等,这些物质都与症状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是由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不足、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空气污染等产生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能使植物产生褪绿或黄化,而氮的氧化物则可诱致一些植物的叶片上产生枯斑。根际施用农药不当,有的可抑制根的生长,导致地上部的矮化;而在植物上部喷洒农药量不当则会引起药害,即叶片上出现大区枯斑或变黄。有些植物激素类的农药,如2,4—滴喷在棉花、葡萄枝上时会导致叶片的畸形和花叶症。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宏观症状。
心律失常是指心跳频率和节律异常。 正常心跳为每分钟60~100次。动脉搏动(在手腕、颈部或者其它部位测量)与心室的收缩相一致。心脏上部分的腔室叫心房,也能收缩以帮助充盈心室。心房收缩强度较弱,发生在心...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相同季节再度发生的整个过程。环节有: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2、病原物的传播。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许多劣质油漆、黏合剂中含有苯,这类有机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侵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肝脏器官。中毒早期以白细胞持续降低为主,中期可发生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鼻衄等,最终发生再生不良或再生障...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控策略探讨
阐述了影响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因子,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动向进行了分析,从源头、过程、末端3个环节探讨了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控策略。
有机玻璃瓶保存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方法
与目前常用的圆形玻璃瓶装标本相比,有机玻璃瓶装标本具有美观、立体感强、密封好、保存液不挥发的优势,成为当今植物病害浸渍液标本保存的最前沿实用技术。对有机玻璃瓶保存植物病害标本的具体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生物防治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也从实验室基础研究逐渐走向田间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和植物病害防治工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教材建设是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病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在多数农林高校均有开设。虽然国内外过去曾经编写过一些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材,但由于年代较早,且当时研究成果有限,故教材多偏重于理论阐述,对应用技术论述较少。近年来,随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不仅在理论方面有许多突破,而且在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也进展很快,原有教材已很难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四川农业大学等国内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出这本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教材,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作者颇具匠心,力求使全书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创新性,有一定特色,值得一读。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已有很好的基础,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在编者和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完善,也将在植物病害的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借此,与大家共勉。
前言
上篇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章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及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任务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
第五节寄生性植物
第六节非侵染性病害
第三章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病害循环
第三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四节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第五节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四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第三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措施
中篇农业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章水稻病害
第一节稻瘟病
第二节水稻白叶枯病
第三节水稻纹枯病
第四节水稻胡麻斑病
第五节稻曲病
第六节水稻恶苗病
第七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第八节水稻病毒病
第二章油料作物病害
第一节油菜菌核病
第二节油菜霜霉病和白锈病
第三节油菜病毒病
第四节大豆胞囊线虫病
第五节花生根结线虫病
第六节花生叶斑病
第三章小麦病害
第一节小麦锈病(三大锈病)
第二节小麦白粉病
第三节小麦赤霉病
第四节小麦黑穗病
第五节小麦纹枯病
第六节小麦胞囊线虫病
第七节小麦全蚀病
第四章棉花病害
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
第二节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第三节棉铃病害
第四节棉花红叶茎枯病
第五章杂粮病害
第一节玉米大小斑病
第二节玉米黑粉病
第三节玉米粗缩病
第四节甘薯黑斑病
第六章蔬菜病害
第一节蔬菜苗期病害
第二节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第三节茄科蔬菜病害
第四节葫芦科蔬菜病害
第五节豆科蔬菜主要病害
第七章果树病害
第一节苹果病害
第二节梨病害
第三节桃树病害
第四节葡萄病害
第五节其他果树病害
下篇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章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第一节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及防治
第二章园林植物茎干病害
第一节园林植物茎干病害概况
第二节园林植物茎干病害及防治
第三章园林植物根部病害
第一节园林植物根部病害概况
第二节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及防治
第四章草坪病害
第一节草坪病害概况
第二节草坪草真菌病害及防治
第三节草坪其他病害及防治
参考文献 2100433B
正确的诊断是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可分为田间诊断和病原物鉴定。
1.田间诊断
即以观察田间植株症状特点为主要依据,确定病害的种类。病害与伤害、虫害不同,具有病变过程。通过诊断,应区分病害属侵染性或非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状发生,且发病地点常与地形、土质或特殊环境有关。而侵染性病害,如患病毒病的植株则周围常有健株,在田间呈分散状态,病株呈畸形、褪绿或花叶;真菌性的病株多腐烂萎蔫,畸形,具坏死斑点、霉状物、粉状物以及黑点或菌核;细菌性的病株多具溃疡、腐烂、坏死和菌脓;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为害症状更为明显。
2.病原物鉴定
一些常见病害可通过对宏观症状的快速诊断而得出结论。但由于不同的病原物可导致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物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同时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因此对有些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鉴定才能确诊。区分非侵染性与侵染性病害病原的方法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害组织是否有病原物,并观察其内部组织变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观察病害有无传染性;通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确定是否属于缺素症(见植物营养诊断);以及通过人工诱发试验观察是否发病等。
在排除了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后,即可进行侵染性病害病原的鉴定。基本的方法是直接的微观镜检和对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后再进行镜检。
根据不同病原物可采取不同方法:
①真菌病原的鉴定。利用显微镜检,对病原的形态如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进行观察判断。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即将分离出的菌体接种在同类健株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
②细菌病原的鉴定。通常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置玻片上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大量细菌从组织中流出。细菌种类可根据其形状、大小、鞭毛数、着生部位和染色反应以及培养特征和生理性状等观察判断。
③植物病毒病原的鉴定。主要靠侵染性试验如汁液接种、嫁接试验、昆虫传毒试验等进行诊断。判断病毒种类时,可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同时鉴定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式、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和对温度的反应等。还可将病毒注入动物血液中,根据血清反应鉴定病毒的种类和株系。
④线虫鉴定。剖切虫瘿或膨肿部分,取线虫进行镜检。肉眼观察困难时,可采用漏斗分离法或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