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是201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子金、向国兴、袁代江、武兴亮、曾永军 等。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基本信息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工作范围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气象及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地震

第3章 岩溶层组及地下水类型划分

3.1 研究区岩溶层组的分布及富水情况

3.2 地下水类型划分

第4章 褶皱构造与岩溶发育特征

4.1 褶皱核部

4.2 褶皱核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4.3 褶皱转折部位

4.4 褶皱转折部位与岩溶发育关系分析

4.5 褶皱翼部

4.6 褶皱翼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4.7 溶洞沉积物特征研究

4.8 褶皱构造与岩溶育关系小结

第5章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与岩溶水特征

5.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5.2 岩溶水动态特征

5.3 库首左岸褶皱带岩溶地下水运移特征

5.4 地下洞室开挖施工涌水情况

5.5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小结

第6章 水库渗漏与渗控处理

6.1 水库渗漏通道与渗漏形式

6.2 库首防渗处理边界研究

6.3 防渗帷幕边界复核综述

6.4 水库防渗处理

6.5 防渗帷幕线主要岩溶处理

6.6 渗控处理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2100433B

查看详情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预埋防渗接头

  • 材质:PVC-U;品种:漏接头;外径De(mm):50;系列:建筑排水用硬聚乙烯管材、管件
  • 中财
  • 13%
  • 浙江中财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预埋防渗接头

  • 材质:PVC-U;品种:漏接头;外径De(mm):50;系列:建筑排水用硬聚乙烯管材、管件
  • 中财
  • 13%
  • 上海中财塑胶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预埋防渗接头

  • 50品种:漏接头;外径De(mm):50;材质:PVC-U;系列:建筑排水用硬聚乙烯管材、管件;
  • 中财
  • 13%
  • 鸡西市鸡冠区宏宇水暖五金建材商店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预埋防渗接头

  • 品种:漏接头;外径De(mm):50;材质:PVC-U;系列:建筑排水用硬聚乙烯管材、管件
  • 中财
  • 13%
  • 浙江中财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预埋防渗接头

  • 品种:漏接头;外径De(mm):50;材质:PVC-U;系列:建筑排水用硬聚乙烯管材、管件
  • 中财
  • 13%
  • 浙江中财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韶关市2008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褶皱构造地貌演变模型

  • 详见线下技术要求文件
  • 1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24
查看价格

HDPE防渗

  • HDPE防渗
  • 1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8-20
查看价格

防渗透布

  • 防渗透布
  • 2.8m²
  • 3
  • 不限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21
查看价格

防渗PVC卷材

  • 聚氨乙烯(PVC) 防渗1.2mm×2.05m
  • 5813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12-06
查看价格

防渗PVC卷材

  • 聚氨乙烯(PVC) 防渗1.5mm×2.05m
  • 9802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2-16
查看价格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内容简介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以兴建于强岩溶区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库首区为背景,研究了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相应的防渗技术,并在平寨水库库首岩溶防渗中加以实践。《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首先描述了库首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开展了岩溶层组及地下水类型划分;其次,研究了褶皱构造与岩溶发育特征,进而研究了岩溶水文地质构造与岩溶水特征,包括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水动态特征、左岸褶皱带岩溶地下水运移特征等,构建了三维岩溶水文地质模型;第三,分析研究了渗漏通道与渗漏形式、库首防渗边界,提出了库首防渗方案和特殊岩溶处理技术要求;最后,根据工程实践,总结了隐伏型岩溶区的防渗处理技术,以供其他工程参考。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新颖、经验可鉴,可供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借鉴,也可供水文地质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查看详情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文献

河口村水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渗漏和防渗设计的影响 河口村水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渗漏和防渗设计的影响

河口村水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渗漏和防渗设计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1.9MB

页数: 5页

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河口村水库库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局部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溶蚀现象,在总结岩溶发育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本区的岩溶发育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形迹的强弱、距离岸坡的远近、地表和地下水的强径流区以及风化卸荷作用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溶发育对水库渗漏量和水库防渗的影响,为水库渗漏问题的评价和防渗设计提供了依据。

引黄工程南干线隧洞岩溶发育特征及处理对策 引黄工程南干线隧洞岩溶发育特征及处理对策

引黄工程南干线隧洞岩溶发育特征及处理对策

格式:pdf

大小:1.9MB

页数: 2页

介绍了引黄工程南干线隧洞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从地质雷达探测、洞内钻探的成果等方面就其岩溶发育特征作了分析 ,提出了进行工程处理的若干意见

地槽褶皱带成矿类型

第一类地槽成矿带

早期阶段的喷出和侵入岩浆作用以及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极强烈﹐产出一套特征性的含矿岩浆建造﹐如含铬﹑铂﹑镍岩浆型矿床的超基性岩建造﹐含有含铜黄铁矿矿床的海底喷发岩建造﹐含钛铁矿-磁铁矿矿床的基性岩建造﹐含夕卡岩型铁铜矿床的斜长花岗岩和正长岩建造等。在地槽发展中期主褶皱阶段﹐花岗岩类的侵入也伴生一些夕卡岩型﹑热液型钨锡钼等矿床﹐但其规模却比早期阶段的弱得多。这类地槽成矿带的晚期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一般都很微弱。

第二类地槽成矿带

早期海底喷发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矿化(含铜黄铁矿矿床)都极发育﹐但侵入活动微弱。中期主褶皱阶段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活动强烈﹐伴有相当广泛的热液型钼矿床﹑铜钼矿床。晚期阶段虽有小侵入体和火山岩的发育﹐但无显著矿化。

第三类地槽成矿带

早期阶段岩浆活动和矿化活动微弱﹐中期阶段轴部坳陷回返﹐形成中央隆起﹐有大型深成花岗岩体形成﹐并伴有伟晶岩型﹑云英岩型钨锡矿床﹐较基性的花岗闪长岩类则伴生有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晚期阶段发育各种成分的小侵入体﹐伴生有多金属﹑铜﹑铋﹑萤石等矿床﹐同时还发育有与侵入活动无明显联系的低温热液锑﹑汞矿床。

第四类地槽成矿带

它是从前地槽旋回继承下的格局发育起来的﹐早期阶段缺失矿化﹐中期阶段发育非常复杂的矿床组合﹕金-白钨矿床和钨﹑锡矿床﹐晚期阶段发育有裂隙型小侵入体﹐伴生有锡﹑钨﹑铅锌和钴矿床。

地槽成矿带的演化很复杂﹐每个地槽成矿带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地槽成矿带的内部构造和矿化分布也是多变的﹐常见的有利矿化的构造带有槽沟﹑内部带﹑中间地块﹑周边带﹑地槽外框﹑边界断裂带以及横切地槽褶皱带走向的断裂带等﹐这些构造带常含专属性的矿石建造。因之搞清地槽内部的含矿构造将进一步提高对地槽成矿带的规律性的认识。

查看详情

地槽褶皱带成矿定义

区域成矿研究是从地槽区开始的﹐不同地槽带内发育的各类建造﹑构造-岩浆旋回以及与之有关的成矿都极为不同。斯米尔诺夫主要根据早期阶段岩浆作用的强弱和主褶皱幕的构造格局﹐将含矿性较好的优地槽成矿带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

查看详情

褶皱构造褶皱野外识别

在野外识别褶皱时,首先判断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确定其他形态特征。一般情况下,可认为背斜成山、向斜为谷,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背斜遭受长期袖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得较快,背斜山被夷为平地,甚至成为谷地,成为背斜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并有剥蚀产物在此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慢,最终导致向斜地形较相邻背斜高,形成向斜山。因此,不能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皱构造的主要标志。

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褶皱可以在小范围内通过几个出露在地面的露头进行观察;大的褶皱,由于分布范围广,又常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可能通过几个露头窥其全貌。所以,在野外识别褶皱时,常采用下面方法进行判别。

(1)穿越法

穿越法即沿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

①当地层出现对称、重复分布时,便可判断存在褶皱构造。如图7所示,区内岩层走向近东西方向,从南北方向观察,有志留系及石炭系地层两个对称中心,其两侧地层重复对称出现,所以该地区有两个褶曲构造。

(2)分析地层新老组成关系:左侧褶曲构造,中间是新地层C,两侧依次为老地层D和S,故为向斜;右侧褶曲构造,中间是老地层s,两侧依次为新地层D和C,故为背斜。

②观察轴面产状和两翼情况,图7中左侧向斜褶曲中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似相等,应为直立向斜;而右侧背斜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均向北倾斜,一翼层序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故为倒转背斜。

(2)追索法

追索法即沿平行于岩层的走向(沿褶曲轴延伸方向)进行平面分析,了解褶曲轴的起伏及其平面形态的变化。若褶曲轴呈水平、直线状,或者在地质图上两翼岩层对称重复,但彼此不平行,且逐渐转折汇合,呈S形,则为倾伏褶曲。

在野外识别褶皱时,往往以穿越法为主,以追索法为辅,根据不同情况穿插进行两种方法。穿越法和追索法不仅是野外观察、识别褶曲的主要方法,也是野外观察和研究其他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