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机构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机构

丹东市政府

查看详情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LED广告发布

  • 1024×512,高配;广告屏;型号:户外全彩模组单面屏;显示屏尺寸:1024×512;主机同步映射+主控卡+DVI显卡+光纤传输或RJ45
  • 云腾
  • 13%
  • 扬州市云腾照明集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信息发布机

  • DMS-08XE描述:只用于信息发布功能,每个单元用1台储存已发布的信息,每户个人及公共信息各5条,满后自动覆盖ABS高级工程塑料机壳,防尘防潮外型尺寸:;
  • 迪曼斯
  • 13%
  • 广州迪缦斯电子有限公司河南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信息发布机

  • 8口交换机,S5008PV2-E1
  • TP-LINK
  • 13%
  • TP-link成都销售中心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丹东绿

  • 299*299(cm)/丹东绿 天然大理石
  • m2
  • 屹鑫
  • 13%
  • 屹鑫石材厂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信息发布工作

  • I5七代/8G/机架式
  • DELL
  • 13%
  • 深圳市威思嘉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市政

  • 不分类别
  • 工日
  •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病理科报告发放边台

  • 1.规格尺寸:3800×600×8502.钢木结构,框架采用优质方通制作,通过静电喷粉,台面采用12.7mm实芯理化板,柜身采用16mm,柜门采用18mm环保三聚氰胺中纤板
  • 2台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1-21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
  • 20套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工作回顾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8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100元,年均增长12.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3亿元、140亿元、149亿元,比上年增长8%、20.6%、14.6%,年均分别增长7.3%、15.5%、1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比2000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18.4%。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五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年均递增8%。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6亿元;发放粮补、良种和农机具补贴等资金8203万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170元,比上年增长9.3%,比2000年增长40.2%,年均增长7%,绝对额列全省第6位。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6亿元,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实现89亿元,比上年增长8%;粮食总产量实现76.2万吨。无公害稻米、水产品、蔬菜、优质干鲜果品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农业加工项目45个,总投资完成2.5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户,增加25户,亿元以上企业8户,增加2户。农产品出口额预计达5.1亿美元,增长16.4%。农田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鸭绿江防洪、大型灌区续建等大型骨干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植树造林22.6万亩。采取果断、科学和有力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春季和秋冬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胜利。

———国企改革实现突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比2000年增长106.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334户增加到713户,五年累计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比2000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6%。工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 2005年预计实现利税19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去年,大力开展"工业年"活动,确保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列全省第4位;预计完成销售收入226亿元,增长28.4%;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9户,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3户。精心组织了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投入40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工业年"确定的5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继丹东化纤、黄海汽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转制后,丹东港和丹纸成功完成转制,列入省考核范围的171户国有企业完成转制158户,转制面达92%,超过省下达指标1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0年增长72.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6%;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新型流通业态较快发展,全市超市、连锁店铺发展到156家。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港口吞吐量预计完成1600万吨,比上年增长49.1%,比2000年增长1.89倍,年均增长23.7%。2005年,围绕建设商贸重镇的战略目标,加大商业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一百、金海商业广场正式开业,丹东国际口岸物流中心交付使用。打造特色商业街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举办了首届中国丹东美食节。五年来,围绕辽宁旅游"金三角"建设,全力打造鸭绿江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建设,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业主要指标排在全省前四位,并获全省旅游工作优胜奖。去年,成功地举办了鸭绿江国际旅游节,极大地提高了丹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接待入境旅游者10.3万人次,增长27.2%,旅游业总收入52.7亿元,增长31.1%。五年来,财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地方财力逐年增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去年,全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金融运行平稳,到2005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预计可达467亿元,比2000年增长71.1%;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预计可达2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6%。不良贷款大幅度下降,信用环境有所改善。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实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置换。

———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果。五年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年均增长31%,出口年均增长20%。边境经济合作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去年,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招商资源,建立了对外对内招商和经济协作三位一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新批三资企业14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完成63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0%(老口径为12612万美元,增长46%)。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加工制造业大项目相继签约,前阳纺织等一批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的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并取得较大成果。在大连、沈阳两地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共达成投资合作项目126个,协议引进资金总额207亿元。全年共吸引内资4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外贸出口预计完成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老口径为15.1亿美元,增长15%),其中对朝贸易出口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7%。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近5亿美元,居全省前列,外派劳务4600人,比上年增长48%。与朝方共同兴建的平壤普通江物资交流市场正式开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不足50%提高到70%,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去年,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开通了中小企业服务网站,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3%;营业收入增长28.8%;上缴税金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46.6%;从业人员增长10.7%。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空前,丹本、丹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丹东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成果显著,有100%的乡镇和76%的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完成了四条城市出口路工程。丹东港4个3万吨级以上泊位交付使用。鸭绿江综合整治、三湾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城市道路、广场、绿化、亮化等一批工程圆满完工。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了城市经营性用地竞价出售。去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总投资4.2亿元。东北东部铁路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丹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丹通、丹海高速公路预计年内可开工建设。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开工项目,明年将开工建设。投资46亿元的蒲石河电站征地移民及主体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鸭绿江综合整治工程国家发改委最终核定投资36亿元,三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鸭绿江大道路基工程已经全面完成,鹤大线丹东至东港段一级公路建设已全线开工,丹东至东港快速通道建设已完成方案设计,滨海路建设已开始启动。对42条城市道路进行了高标准大修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列入省改造计划的18片棚户区已拆迁16片,其中12片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前期工作已经结束,医疗垃圾处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及污染治理工程快速推进,拆除烟囱100座。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完成创模指标25项,完成率89.3%。城市绿化美化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第二个省级园林城市。群众反映强烈的36条"摸黑路"已经全部实现亮化。城市交通、市容卫生等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五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和四级再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积极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费2242万元,投入再就业扶持资金5132万元,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4218万元。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和援助行动,千方百计加大社会保障扩面和征缴力度,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费收缴率逐年提高,全地区参加养老保险34.7万人,失业保险25.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7.2万人。五年间各级财政共筹集社保补贴资金46.1亿元,基本保证了养老金和其它各项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是在去年的就业援助中,政府购买6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大龄困难就业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确保了全市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2005年,全地区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9%,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组织就业培训1.95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64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四项社会保险扩面及参保缴费率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市"一站四室"面积有50%达到220平方米以上,55%的街道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均超过省下达指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0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长53.2%,年均增长8.9%。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五年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342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1项,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五"初期的7户增加到80户。去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软件产业迅速崛起。推进名牌战略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现有辽宁名牌22个,丹东名牌62个,省级著名商标达到34件,130个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振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已达80%以上,完成了辽东学院组建工作,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投入4亿多元资金,扩建普通高中校舍18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20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23万平方米,调整中小学317所。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人才智力工作取得新成绩,去年引进本科以上急需专业人才587人,聘请外国专家37人次。五年间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市一院与清华大学诚志公司合作项目为代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疾控中心、中心医院、结核病院、传染病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投入使用。东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我市国庆慰问演出和与我市联合举办的《相聚丹东》等大型文艺活动,提高了丹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成了抗馆内部改造工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由市政府赴韩国举办的"丹东文化周"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开发了有线数字电视市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被命名为全国"篮球城"、"毽球城"。完成了丹东"网通"体育馆的改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竞技体育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荣获省文明城市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阶段性目标,军民军政团结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072件、政协提案150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5%以上。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不断推进。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行政审批事项由1256项减少到328项,精简幅度达74%,57个部门和单位实行了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四五"普法教育任务圆满完成,市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积极开展矛盾排查和调处工作,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有效构建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程,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加强交通、消防和工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效果。

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民族、宗教、统计、保密、档案、接待、地方志、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市242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丹部队和武警官兵、中省直驻丹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丹东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靠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第二产业比重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不大,缺少产业高度关联的集群性项目和牵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四是财政收入的增长满足不了财政刚性支出增长的需要,财政紧张状况还未缓解;五是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黄金时期,我们要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工作作风,确保丹东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在全面分析我市面临的形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确立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市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全面扩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提升和壮大地区经济实力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和谐平安丹东,继续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确保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奋斗目标。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2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260亿元,年均增长25%。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目前的15:41:44调整为10:50:40;重化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力争达到20%,形成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特色农业、能源电力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八大产业"的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全省新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增长区域。

三是对外开放体系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路港区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承担起东北地区新的出海口的重任,成为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和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

四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五是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规模扩大一倍,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常住人口接近一百万,地区城市化率提高到58%。

六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基本建成工业强市、商贸重镇、旅游名城和人居佳地的基础框架,初步展现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整体形象。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实现十个突破: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突破。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在深化改革上取得突破。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现工业强市上取得突破。四是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取得突破。五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上取得突破。六是打造旅游精品,在建设旅游名城上取得突破。七是实施港口牵动战略,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上取得突破。八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地区城市化水平上取得突破。九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突破。十是坚持依法行政,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破。

三、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及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0%;全年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为全面完成上述预期目标,要全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确保工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市属重点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年内基本完成辽表、东宝、丹纺、鸭纸等企业的转制重组工作。抓好各县(市)区及市属商业、交通、建筑、公用事业、粮食、供销等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全面完成转制任务。规范企业破产工作,着力解决好"壳企业"的问题。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抓好重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继续做好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转制的遗留工作,抓好企业办社区的移交工作。

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扩张规模工业实力。以项目为核心,努力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全年工业投入要达到50亿元,全力抓好6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其中续建项目33项,新开项目17项,前期项目10项。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户。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区产业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完善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临港工业大项目实施,海昌石化项目要全面开工建设,临港木材加工和纸浆以及20万吨冷轧板等项目争取尽快实施。加大对临港经济区区位优势、发展规划的宣传,争取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在临港经济区落户。

全力打造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建设形成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现有的非公有制经济重点产业为基础,形成农产品加工、化工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矿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销售收入增幅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明年进入省产业集群行列。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强行业组织建设,规范企业行为。

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技术创新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等各类服务,引导企业重视国际标准认证。着力抓好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抓好20个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各种类型科技合作覆盖面达30%以上。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的前期工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新区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争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和绿色、生态等现代农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8%。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保证市区蔬菜淡季供应。壮大精品渔业养殖,海水和淡水养殖面积分别达到67万亩和78万亩。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完成板栗良种嫁接面积10万亩,新发展林地中药材4万亩,培植红松种材林5万亩。抓好15万亩基本烟田规划工作,加快优质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年内新增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30万亩。积极扶持畜牧业特别是禽类养殖业发展,新建畜牧小区30个。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项目牵动,抓好以发展稻米、板栗、食用菌、浆果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10个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年内,新增20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2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在继续巩固日、韩市场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开发东南亚、俄罗斯市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选择4个村镇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县乡经济,促进各县(市)、乡镇在省内经济实力排序逐步前移。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搞好农村基本饮水井工程,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实施天然林、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绿色通道等五大生态保护工程,搞好植树造林,开展河滩造林,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建设森林城市。继续实施二期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网改专项工程。大力普及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年内要有50%的村完成林权改革任务。继续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完善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增加防疫设施投入,加快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发生。采取综合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抓好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确保农资价格稳定。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和引导涉外劳务输出。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扎实开展"开放年"活动,务求取得实效。为进一步贯彻国办36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开放年",通过开展"开放年"活动,使全市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合资合作大项目不断增多,对外开放环境有新的改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新的进展,"一港两带三区多点"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狠抓利用外资大项目,特别是抓好目前在谈和已签约的大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项目成功率。高度重视产业关联集群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精心组织好大型招商活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大力开展服务领域的招商引资。切实加强项目库和投资载体建设,精心论证包装好每一个项目。完善项目责任制,建立领导、地区、系统三结合的招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招商的格局。落实好各项招商引资的政策,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扩大对外招商的重点地区,在抓好对韩、日招商的基础上,重点向港澳、欧美招商。认真研究、借鉴先进的招商方式,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扩大地工产品出口份额,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扩大国内采购比例、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加工层次和加工深度,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地方出口名牌,努力打造一批有出口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积极搭建各类扶持外贸出口的服务平台,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各种推介活动。建立出口信息网站,做好出口产品国际质量认证等工作。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发展对朝贸易。

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境外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建立顺畅的境外投资和外派劳务渠道,以对朝投资为重点,积极推进境外工程承包和工程项目的劳务合作。用好用足国家鼓励"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投资项目与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对接,进一步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和水平。坚持国外、国内开放并重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强与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建设东北东部新的出海通道的有利条件,加强与东北东部地区的联系,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东北东部经济带。积极主动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体系,承接产业辐射,共同建设黄海经济隆起带。

全面推进"三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先导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的报批工作。认真搞好出口保税区、功能服务区、鸭绿江公路大桥和机场口岸的规划、申报和建设工作,年内要有新的进展。启动填滩造地工程,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土地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临港经济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丹东临港经济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理顺临港经济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临港经济区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加快商贸重镇和旅游名城建设

以推进商贸重镇建设为目标,搞活繁荣商贸流通业。大力实施《丹东市商贸重镇战略发展规划》和《丹东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商业项目。尽快盘活一批国有商业设施,扶持一批大型商业企业做优做强,加快七经街、新安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的建设进程。全面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大型流通企业进驻社区,吸引国际著名商家、品牌旗舰店等在我市投资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流通加工业。积极组织各类商业企业参加境内外商品交易会。

以推进旅游名城建设为目标,发展壮大旅游业。强力打造鸭绿江品牌,美化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优化丹沈山川旅游、丹大江海旅游、丹通生态旅游、丹东边境旅游四条旅游热线,抓好红色、海上休闲、赴朝旅游等十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文化内涵。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每个县(市)区开发旅游商品10个以上。推进旅游企业经营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素质。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综合深度开发。积极构建区域间合作平台,逐步建立辽宁旅游"金三角"旅游区、东北东部旅游区和京、津、东南沿海等地区三大无障碍旅游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重点拓展韩国市场。抓好旅游"黄金周",精心举办好鸭绿江国际旅游节。旅游业总收入要比上年增长20%。

(五)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确保财税金融健康平稳运行

巩固壮大现有财源,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建立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做好税源监控,加大清理欠税力度,严惩偷逃抗税行为,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依法加强非税收入征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落实市以下转移支付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办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

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兴边富民及沿海开放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和项目,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和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财政信用融资功能,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银企对接新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合理界定财政供给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车辆购置费、出国考察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各项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扎实推进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扩大信贷投放,全力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加大政府债权和不良资产清收力度,盘活资金存量,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提高运营能力和资产质量。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做好东北东部铁路建设和丹沈铁路复线工程的前期准备与开工工作。加快推进丹东至通化、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建设。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鹤大、丹集等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启动丹东港主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功能。实施好丹东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加快鸭绿江大道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抓好蒲石河电站和长甸电站主体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及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尽快实施鸭绿江西水道整治工程。完成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年度投资施工计划。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继续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市道路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市内56条街路的维修改造任务,全面实施一号干线贯通、花园立交桥、沙河口桥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丹东热电厂项目的实施,逐步扩大集中供热。继续实施城市燃气普及工程,积极推进大公交体系建设,搞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着手解决浪头、安民吃水难问题,搞好旧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水平。适应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做好《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丹东港总体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做好临港工业区、安民新区和鸭绿江大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认真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调研论证工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估价工作。全面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加大规划建设项目、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郊和中心乡镇建设,促进城市扩容,提高城市化率。积极探索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各类性质的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就业再就业指标统计、考核体系,完善就业再就业实名登记制度,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人员素质建设,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抓好乡镇劳动就业平台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提供保障。积极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以创业培训和高技能培训为重点,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对接,推进就业培训与职业介绍一体化,不断提高培训就业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劳动保障信息数据中心,全面实现劳动力市场四级联网,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和规范劳动合同行政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0.3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00人,劳务输出1万人。

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及时足额发放为重点,建立社保工作新体制,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缴费率、社会保险费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继续规范完善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调整收费比例,强化保费收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解决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失业保险要与养老保险同步参保缴费,加强失业保险金发放管理,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尽快完善工伤保险,启动职工生育保险。

建立长效社会救助机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低保对象分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实际困难。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帮困和救灾救济工作,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

(八)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8%。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完善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降低初中辍学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以县(市)为重点抓好职教中心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新闻出版工作,认真组织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宣传质量,加快城乡联网和有线数字付费电视的市场开发,扩大丹东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市县(市)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7‰以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深入开展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海洋管理秩序工作,加大国土海洋资源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造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流动的良好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题研究人才政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配置和管理的有效办法。鼓励丹东籍大学毕业生回丹创业,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抓好我市人才资源的开发,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诚信为重点,大力加强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诚信丹东。以建设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为共同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城市。重视和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和扩大双拥模范城成果。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公安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网吧等网络市场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重视隐蔽战线斗争,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破坏捣乱活动,加强新形势下的出入境管理,做好边境地区的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实行安全生产问责制,有效预防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抓好食品安全和平抑物价等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信访工作责任制,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调处工作。

(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继续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流程再造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电子政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抓紧推进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和人事制度改革,2-3年内完成相关改革任务。以学习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制,抓好各项承诺的落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机关、务实型干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观念,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认真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强化政务公开,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执法行为,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及时纠正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努力做到执政为民,勤政廉政,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强化廉政监察、效能监察、执法监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努力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推进丹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早日把丹东建设成为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机构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机构文献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7KB

页数: 4页

2007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4日在开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 意见。 一、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 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中原崛起、推 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 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472.4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其中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31.2 亿元、 197.9亿元、 143.3 亿元,分别增长 8.9%、15.7%、 13.9%,人均生产总值近 1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 53.9亿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7KB

页数: 10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是改革开放 30周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 灾害,面对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定信心谋发展,开拓创新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4.7 亿元,增长 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0.2 亿元,增长 10.8%,其中地方级收入 33.3 亿元,增长 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5.4 亿元,增长 8.2%;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121.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163.9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121.9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8533元。粮食总产203万吨,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实现利润10.4亿元,分别增长24%和111.3%。全社会用电量30.3亿千瓦时,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2亿元,增长13.9%。

财政和金融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98亿元,在全省提升3个位次,增长38.2%。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增长4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5.1亿元,贷款余额203.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9%和12.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9亿元,增长4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3亿元,增长48.7%。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46%,其中出口创汇6795万美元,增长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06万美元,增长28%;引进省外资金44.5亿元,居全省第3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5万人,其中“4050”人员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0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714元,增长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期间开封发展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性跨越,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了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发展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五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7.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8%。城镇化率达到33%,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尉氏县、开封县、杞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了亿元。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47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9万亩。人均畜牧业产值居全省第3位。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肉类、乳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4.2万吨和1.3万吨。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劳务输出达到9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46亿元。去年旅游接待量16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6亿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133%和107%。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7个。龙亭湖、包公湖景区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风景旅游区。

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36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3倍。新建重点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43亿元。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完成了黄蔡河、涡河、贾鲁河整治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实施了9项国家级和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近2亿元。城乡电网改造投资10.6亿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万千瓦、变电容量1086兆伏安。投入141.5亿元新改建公路3381公里,新增“村村通”行政村1666个。公路通车总里程73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7公里。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盘活存量土地1605亩,保障了建设用地需要。

五年来,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行了“区带乡”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40家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完成了新一轮市、县(区)、乡(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干线公路养护体制等交通改革任务。市政、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

五年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效能革命和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建立了外来投资企业“绿卡”服务制度,开通了企业信用网。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和投资项目代理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以小时为单位的行政审批承诺。行政审批事项由1485项精简到207项。通过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赴香港、厦门、大连、杭州、温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及举办菊会,广交了一批客商,签约了一批项目,引来了一批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804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7%。平煤集团、晋煤集团、北京汇源、杭州开元、南京雨润、吉林皓月、辅仁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开封。扩大对外贸易,“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出口创汇2.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9%。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永川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五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100余项。投资30多亿元,完成了东京大道、内顺城路、大梁路和宋城路向西延伸等70多公里道路建设工程。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开工建设。整治了金明广场至东司门道路景观,改造市区背街84条。城市人均道路面积7.9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3.7平方米。新增供水管网155公里、排水管网58.4公里、燃气管网291公里。新建了森林公园、午朝门广场、大梁门绿地和环城公园一期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1.1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88.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27.4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7平方米。出让土地5370亩,土地纯收益9.1亿元。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完善了城市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了创“三城”工作,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荣获了省园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技计划911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288项,4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省政府下达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金奖115个、银奖108个,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被列为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首批重点剧目。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8枚、省级比赛金牌300枚。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后,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城镇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尉氏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到59.6万人,兰考县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购买假冒伪劣药品先行“1 1”赔付的措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统计、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残疾人事业、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加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落实了奖励扶助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五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0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均分别在5万人和3万人以上。为扶持下岗职工就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成了10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养老保险费年征收突破5亿元,失业保险费年征收突破4000万元。10.7万名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8万多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到定期定量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资金4324万元。免除了农业税,为种粮农民兑现直接补贴6480万元。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积极成效。取得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完成了兰考县谷营黄河滩区1.15万人的移民迁建工程。修建沼气池1.16万座。完成了145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投入4881万元,解决了2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再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成了第四届、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化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市、县、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组织干部驻村和下访,实行公安机关“开门大接访”,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热点问题。以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为目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打掉了一批涉黑、涉恶、涉霸犯罪团伙,有效治理了社会治安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开封复兴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值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各界人士以及关心、支持开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开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系开封长远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很重;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开封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这都给我市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经过“十五”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自身优势在展现,发展活力在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保持“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让开封在中华大地上重现光彩。

根据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实现开封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7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48: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达到3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到27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8%。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6亿美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创新型城市和文化强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始终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汴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五是坚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宋都古城特色,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提升开封核心竞争力。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活力,构建和谐开封。

“十一五”重点抓住八大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高工业竞争力

抓住省委、省政府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机遇,以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企业团队为核心,促进工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效益提高。优化工业布局。高标准做好杏花营工业区、汪屯工业区、边村工业区、黄龙工业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工业区的规划工作,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和搬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产业培育、辐射带动、研发孵化的作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和机械设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尉氏县、兰考县、通许县纺织工业带建设,支持尉氏棉业集团、天隆纺织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提升纺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果蔬饮料、粮食、肉类、大蒜、花生深加工业,抓好皓月集团肉牛加工、汇源三期等项目。以平煤集团、晋煤集团投资开封为契机,加快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的发展。支持开药集团、天地药业、康诺药业、前锋制药厂、河大制药厂等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医药生产能力。以空分集团、仪表有限公司、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专用设备制造水平。整合工业资源。运用市场、政策、行业自律等手段,整合汽车配件、空分设备、空间结构和预应力设备等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多渠道引进外来资本参与企业改制和新产品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品牌,逐步改变我市工业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状况,使企业做强、做精、做久、做大。抓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1.3亿元。引导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放心、放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充实资本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砖瓦窑场,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二)加强“三农”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搞好试点,积极推进,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借鉴先进经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开封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村容村貌规划、和谐村建设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措施。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兑现奖惩,支持五县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用好新增大工业项目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壮大二、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组建涉农产业链技术促进中心,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关键技术、现代工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达到1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20个。发展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和畜产品加工业,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成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打造劳务品牌。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实现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劳务收入50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通柏油路建设任务,建成82个乡镇汽车站和400个行政村招呼站。抓好涡河、贾鲁河、黄蔡河骨干河道整治和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灌溉三期工程。继续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让10万农民喝上洁净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10%。完成5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实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2007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好准备。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创新农村供销社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和合作经济组织。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转变乡镇机构职能,确保乡镇机关事业人员只减不增。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文明进步。

(三)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抓住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成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在沿线展开产业、商住、文化、生态建设布局。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及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推进郑汴两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对接互动、共同发展。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市聚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的浓厚氛围。加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编制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和2006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规划审批管理,规划审批事先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和公示,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加快汴西新区建设,完成夷山大街和黄河大街南北延伸工程。改造和完善东区基础设施,建成曹门至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启动边村工业区建设,加快城市向东拓展延伸。通过西区和东区建设,推动老城区机关、企业和人口外迁。以开封城墙保护、水系工程建设和历史街区修复为重点,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努力形成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城市风貌。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抓好县城和朱仙镇等省定8个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我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以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关系,使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对公益性文化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重点拉开分配档次,创新管理机制。对经营性文化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网络服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介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封分中心。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和发展开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对19家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和转企改制,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加快宾馆、酒店、旅游购物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开发县郊旅游资源,丰富“夜游开封”活动,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的旅游促销机制。全年旅游接待量达到18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亿元。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卖代理等新兴流通方式。

(五)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为前提,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对缺乏战略投资者参与的已改制企业要积极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严格考试录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依法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队伍管理体系。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做好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搞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完成市污水处理中心和供水、公交、环卫、园林系统改制任务。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扩大和规范政府采购,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抓好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重组、资产优化和业务创新。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开封发展。

(六)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督查认定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坚持利用外资与引进内资、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并重,着力在引进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建设,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长珠闽投资贸易洽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招商活动,办好菊花花会。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扩大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医药、化工、耐火材料、服装、机电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服务和国际劳务输出。着力建设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舆论等手段,优化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环境。深化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继续开展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理顺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和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职能,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作用,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加大企业周边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治理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开封。

(七)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项目带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介、上报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把服务项目、建成项目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局面。今年全市共安排113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省定重点建设项目13个。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阿深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段和开封至通许段分别投资8.1亿元和9.5亿元。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要建成使用。五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构建和谐开封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进步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整合科技资源,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开封经济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分配制度,实行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确定的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试验站等四大科研基地。教育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建设。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进开封大学、开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院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全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建设和谐开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特困重保。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督促各类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秩序,强化医院管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认真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秩序,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开封”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以“两抢一盗”(抢劫、抢夺和盗窃)为重点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搞好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逐步撤销城市街道办事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工作机制,完善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区。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惠济河、涡河、贾鲁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水、空气、噪声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在省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继续做好统计、外事、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增加衡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精简办事程序,履行服务承诺。察民情、解民忧,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搞好行政复议工作。实行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项目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府。

求真务实,加强政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防止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建设繁荣、兴旺、发达的新开封,实现开封复兴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2007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回顾

一、2006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我们积极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各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和收获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的双重机遇,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力拼搏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查看详情

2006年岫岩县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县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确定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突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大项目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岫岩新一轮大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岫岩。

2006年工作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比上年增长9.1%。

具体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围绕支柱产业上项目。围绕做强矿产资源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轻纺、化工五大支柱产业,重点规划实施50个超500万元工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矿产资源深加工行业,重点抓好韭菜沟乡和岩田木业方解石超细粉生产线、青花集团镁铝坚晶石生产线、万成镁业集团高纯镁生产线、偏岭液体二氧化碳生产线、哈达碑金诺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纯镁生产线等项目;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重点抓好晋丰达肉食鸡加工生产线、永安万吨滑子蘑加工生产线、雅河小康肉联加工厂肉食品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机械加工行业,重点抓好三和机械环保设备生产线二期工程项目,做大做强鞍山电磁阀有限公司、鞍山三环防爆电机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厂等机械仪表企业;轻纺行业,重点抓好万鑫茧丝业集团蚕丝被生产线和万兴隆岩田木业公司30万把餐椅生产线等项目;化工行业,重点抓好鞍轮集团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续建、朝阳化工厂纤维素改造和硫酸镁生产线、东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乳化炸药项目的投产运行和启爆器生产等项目。

突破要素制约。突破资金制约,搭建企业贷款平台,争取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支持,促成银企合作,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突破电力制约,投资2.1亿元在大房身乡建设龙王一次变,投资4000万元完成大房身岫镁二次变电所建设,投资2800万元完成石灰窑和黄花甸送变电新建改造工程,投资170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低压改造和调度自动化工程。突破资源制约,加大对菱镁、方解石、岫岩玉等资源的勘探力度,整合现有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突破环境制约,着手工业园区建设,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企业进入,壮大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中心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好与国家开发银行关系,争取明年(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得到开发银行的全力支持,加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把金融部门作为全县最大的招商引资单位,全力支持地方金融部门的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方向,筛选、储备一批好项目,全年推出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50个。以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以台湾、日韩、香港等地知名大企业为招商对象,自行组织2次国内招商和2次境外招商。全年引进内资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以肉食鸡、黄牛、生猪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产值9亿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响“全国滑菇第一县”品牌,力争实现4000万盘目标;加强烟叶生产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进一步扩大以五味子、林下参和红豆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新增中药材2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事龙头企业为依托,完善各主体间联利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抓好食用菌、柞桑蚕、山野菜、中药材、肉食鸡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年内力争建成2至3个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加强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以“大禹杯”竞赛活动为动力,以东洋河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各类水利工程70处,其中治河工程10处,小流域治理47处。继续实施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造林6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北方“四位一体”沼气池600个,改炕改灶5000铺。

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技术信息化;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申报绿色食品标识2个,无公害农产品10个;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控制各种疫情发生;认真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三补一减”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培育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规范完善城乡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农村超市连锁店,拓展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的发展空间。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检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县《旅游总体规划》,整体推出以“玉都岫岩:温润乡·清凉地·满族风”为主体的旅游形象,努力打造具有地方韵味、历史余味、满族风味的旅游风格,使岫岩成为旅游者向往的精致化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实行县领导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挂牌保护制度,在立项审批、环评等方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盘活改制企业资产,挖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全面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全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航母,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3万户,从业人员13万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积极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领域退出,全年完成改制30户。

广泛培植财源,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加强税收征管。抓好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监管。菱镁、化工、铁精粉、岫岩玉、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六大重点行业税收要突破2.6亿元,其中菱镁行业力争达到8000万元,化工行业和铁精粉行业各达到6000万元,岫岩玉行业达到2000万元,机械加工行业达到3000万元,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达到1000万元;税务部门要按照均衡进度,把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企业,按月统计、按月调度进展情况。公检法司对重点企业要严加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农民遵纪守法;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律,履行好征山征地、矿管、安全、环保、水利等手续,设立群众工作部门,主动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财政、税务、审计、税警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查偷税、逃税、骗税行为,堵塞流失渠道,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完成两税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快事业转企业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公益性资产实行部分退出、控股经营,抓紧处置经营性国有资产,全年完成国有资产处置收益3200万元。对锦丝路、阜昌路两侧以及其它土地收购储备,净地对外招拍挂,全年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金3500万元。继续实行非税收缴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收缴分离,同时规范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和减免审批行为,全年实现专户非税收入7300万元。

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力保离休干部“两费”、公教人员工资;集中财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强化财政监管职能,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预决算,对重大投资项目继续实行项目招投标等七项制度,阳光操作,保证质量,堵塞漏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监管,对政府承担直接责任的刚性债务,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环境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结合高速公路和东洋河综合整治,进一步搞好城市控详规规划及专业规划,做好城区基础地形测绘、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和岫玉大街、万润大街两侧以及东洋河沿岸的控详规调整,实现城市规划的前导性和前瞻性,逐步把岫岩县城建设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民族特色突出、开放式的现代化滨河城市。

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阜昌路、锦丝路,改造中心街、站前大街及中心街以北的阜昌路人行道,改造史园胡同、电机厂胡同、南门校胡同等5条巷道,建设好经济适用房,完成中国玉雕会展中心续建工程,继续搞好东洋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投资力度,整体规划,功能分区,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着手岫玉大街和万润大街两侧的开发改造。做好东港—岫岩—海城高速公路和海城—岫岩—大连地方铁路晋升为国铁工程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北张庄线、岫梨线82公里油路提级改造,完成21条200公里村通油路建设以及100公里路基改造,新建和维修桥梁110座,完成黄花甸、大营子2个农村客运站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严厉打击私拉滥建、乱泼乱倒、占道经营等行为;统一标准,对东洋河和城镇进行美化、绿化、亮化;采取有效措施,取缔非法营运,着手启动城市公交车,做好到期出租车的更新换代工作。同时,整顿城乡建筑市场,规范开发秩序。

2006年岫岩县政府工作报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功能,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实名制安置就业4000人,实现劳务输出1万人;强化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培训,全年失业保险扩面500人,再就业培训2000人。

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力度,全年完成1万人,收缴保费5700万元,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城镇国有破产企业、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做好扶贫开发和帮困工作,争取15个村列入省“百村工程”计划,争取扶贫贴息贷款2000万元;继续开展扶贫救助活动,救助贫困户1.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140户。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建平安岫岩。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继续开展“大接访”活动,狠抓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和各类矛盾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经营以及矿山生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杜绝重特大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和火灾的发生,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社会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创造条件改善二高中办学条件,扩建第三高中食堂宿舍,完成职教中心续建工程,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建设寄宿式学校4所,改造险危校舍4所,完成第二批巩固水平“普九”达标工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县中心医院、中医院、二院和妇幼保健院医疗水平,改造19所乡镇卫生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7‰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79‰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列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30个,争取科三经费500万元。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矿山复垦,恢复生态面积2000亩,促进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用足用好党的民族政策,争取民贸企业贴息1300万元。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同时,做好武装、人事、监察、督查、审计、统计、广播电视、农机、气象、物价、档案、侨务、外事、地震、老龄、残联、史志等方面工作。

严格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学习,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学习和研究,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规范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水平。

善谋大局,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深入思考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研究和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化解发展瓶颈、改革阻力和社会矛盾,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促进工作。

强化监督,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治政,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防政治上变质、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自我约束的行政监督机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丢。

各位代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6年已经到来。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众志成城,加快发展,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岫岩新一轮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