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实验室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高速铁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一幢独立的实验大楼,实验大厅约长40m×宽20m=800㎡,试验配套用房约400㎡,拥有土工离心机实验室(375㎡)、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工作站(约100㎡);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拥有约1000㎡大厅。
实验室内拥有多种先进实验设备。如:以高速数码摄像及图像分析软件为核心的高速铁路轨道状态与轮轨接触可视化检测系统、以多通道全数字电液伺服协调加载试验设备为核心的大型线路动态模型试验系统、以粗颗粒(道砟)动静三轴试验设备为核心的粗颗粒(道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系统、以大型土工离心机为核心的路基土工结构离心模拟试验系统、以水平单向滑台液压侍服式大型振动台为核心的路基土工结构振动台试验系统、以工程工作站及支持软件为核心的勘测设计现代化技术装备、以超级路面道路材料试验系统为核心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设备、以动态信号数据采集分析仪为核心的大规模线路实车动态测试分析系统、以微机控制为核心的电子万能试验机、力锤试验系统等。2100433B
高速铁路轨道设计理论体系及在关键结构技术中的应用 科技进步奖 一等
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省级 一等
青藏铁路工程 国家科学进技术步奖 特等
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
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
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进步技术奖 二等
重载线路钢轨波形磨耗成因及预防减缓措施 省级 二等
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中国铁道学会 特等
时速250公里60kg/m钢轨18好道岔 中国铁道学会
直向速度200km/h-60kg/m钢轨系列道岔 铁道部 二等
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及参数的研究与应用 铁道科技奖 二等
60kg/m钢轨12号1型(直向200km/h)单开道岔 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一等
时速200公里60kg/m钢轨12号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整体技术优化研究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一等
客运专线隧路过渡段设计技术研究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一等
跨区间无缝线路结构检算及设计软件开发 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二等
遂渝铁路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轨道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二等
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 教育部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西南交通大学詹天佑专向基金奖
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及参数的研究与应应用 铁道科技奖 二等
承担项目、论文(著作)、专利
近五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30余项省部级项目;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每年SCI 检索10 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30篇,其中EI检索 30篇以上,出版8部专著和10余部教材;每年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上,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以上。
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1)负责我国高速道岔研制、各型无砟轨道研究,主持无砟轨道理论研究,开展无缝线路设计方法及应用软件研究,进行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解决了数十项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运营维护难题;(2)路基桩网、桩板新结构、过渡段、软基处理、工后沉降评估等;(3)三维虚拟选线技术及高速铁路线路设计标准。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一、设施设备的管理问题 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仪器橱柜、实验桌凳、水电设施及其他通用设备。管理好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有利于营造洁净、整齐的科学实验氛围,有利于提...
德国贝朗发酵罐 德国贝朗(Biostat B)为结构紧凑、罐体可高压灭菌、有数字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台式发酵罐、基本设置有一般发酵过程所必需的所有探头和附件,其罐体工作体积分别为2立升、5立升或10立升,...
实验室共有4个研究领域,分别为:高速重载轨道结构与轨道动力学、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设计理论与结构技术、高速铁路线路规划与设计、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与灾害防治。
其中,高速重载轨道结构与轨道动力学下设道岔、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系统动力学、轨道新材料与新结构等5个研究方向;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设计理论与结构技术下设路基设计理论、路基结构技术、路基检测与加固技术、支挡结构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高速铁路线路规划与设计下设虚拟环境理论与技术、选线理论与技术、经济评价与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与灾害防治下设基础设施检测理论与技术、运营安全理论、铁路工程灾害预测与防治等3个研究方向。
道路与铁道工程系现有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易思蓉教授主持的“铁道工程课群组”国家级教学平台和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平教授主持的高速铁路轨道四川省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两大平台。
实验室人员包括双聘院士杜彦良院士、王郴平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易思蓉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王平教授等15名教授(研究员),1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9名讲师。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突贡专家4人。
第一届主任(2009年至2013年):翟婉明 男,1963年8月生,江苏靖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研究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科协副主席、成都市科协主席,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现代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现代轨道车辆及其相关技术“带头人。
第一届副主任(2009年至2013年):刘学毅,王平
第一届专职秘书(2009年至2013年):赵坪锐
第二届暨现任实验室主任(2014年至今):王平,男,湖北宜昌人,1969年7月生。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铁道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近五年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文共100多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80余人,其中1人获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会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铁道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专家。
第二届副主任(2014年至今):刘学毅,罗强
第二届专职秘书(2014年至今):赵坪锐,韦凯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列表: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8年底立项批复建设,2009年6月通过建设论证,2011年年底通过验收。实验室英文名称为: Key Laboratory of High-speed Railway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实验室所属学科领域为工学,依托西南交通大学,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7人,34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
基于LIDAR的铁路线路工程测量应用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参与的某铁路线路工程测量经验,以LIDAR技术在该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思路,全文是笔者工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基于LIDAR技术的某铁路线路工程测量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参与的某铁路线路工程测量经验,以LIDAR技术在该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思路,全文是笔者工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003年以来,“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互相带动,原始优势学科方向与新兴学科方向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室。2006年9月向教育部提交验收申请。
2005年8月,实验室批准立项建设;
2005年10月,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2008年1月,实验室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发展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其前身是CAD/CAM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国内第一位CAD/CAM博士。本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在国内同类学科排名第一;实验室在2007年工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中,被为“优秀类”实验室。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近年来,实验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90台,总值在4000万元以上,形成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数控加工与特种加工、钣金成形与装配连接三个实验研究单元。现有固定人员62人。其中正高23人(博导21人),副高23人,中级16人,其中留学人员23人。
近五年来,实验室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科研总经费较“九五”期间翻了一翻,突破亿元大关。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计划/国防型号项目78项,占总经费的65%。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8项。共培养博士305人、硕士生694人,为国防建设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实验室拥有4个创新团队,以国家级专家为带头人,以中、青年为主,素质精良,作风过硬,团结协作,敢打硬仗。其中,张定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以“有条件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精神和“扎根西部、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奋斗精神,突破了严重制约我国新概念航空发动机实现结构创新和技术跨越的核心部件制造瓶颈难题18项,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复杂薄壁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所研制的空心涡轮叶片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珍藏于中华世纪坛;所研究的两级风扇整体叶盘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2004年珠海和巴黎航展上产生重大影响。该成果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此外,该团队成为进入XX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指挥系统的高校团队。王俊彪教授团队在ARJ21飞机关键技术攻关中,成为进入中国一航科技创新团队的高校团队,研究成果在ARJ21、飞豹、多种新型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神舟系列飞船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航空航天大型企业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原来的“项目管理与协同产品商务技术”并入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方向,形成了目前4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快速响应制造、航空宇航关键工艺与装备;同时根据武器装备轻量化、微型化、精密化趋势,开拓了“微小器件增材制造”、“微小机械与微操作”等新的学科交叉领域生长点。
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实验室以86分稳居国内同行前列,获得了同行专家认可,并免答辩。2002年9月,教育部组织了以温诗铸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实验室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被评为工程领域全国第二,并被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单位。
实验室与陕西省科技部门、国防重点企业紧密联合,重点推广制造业信息化(MIE)技术、车间制造执行(MES)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技术,同时成立了陕西省CAD应用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组织科技力量,开发、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十五”期间,该中心累计服务企业362家,涉及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制药、工程装备等行业,累计培训企业人员超过1800多人次,促进了区域创新机制建立,提升了区域广大企业的技术水平。
专业教材大量引用最新科研成果,综合实验全部来自于科研成果转化,毕业设计90%以上来源于科研课题。目前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出版教材10部;(科研转化)开设综合性实验18门、大型创新性实验1门,形成了点(课程实验)、线(综合实验)、面(大型创新性实验)结合的立体化实验体系。实验室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惟一的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得到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刘凤泰主任及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
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取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一等奖、第六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等6人次,获曾宪梓奖学金3人次。结合本科-硕士连读、本科-博士直读培养机制,选拔本科高年级优秀学生,以创新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并重点扶持,完成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
目前,实验室研究生近五年来共培养博士生305人、硕士生694人。博士生发表论文42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41篇。王栋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结构优化设计与渐进移动法”2006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6人获校博士论文创新基金资助,1名博士生获霍尼韦尔奖,1名博士生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十佳科技英才”称号,10名研究生获校研究生创新种子基金资助,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
先后与法国UT集团三所科技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国际合作研究机构7个,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项。先后接受留学生25人,派出留学生30余人。聘请了10余名本学科领域国际知名教授为实验室兼职、客座或顾问教授,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22人次。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功举办了有影响的全球性国际学术会议5次,双边性国际会议3次,国内有影响的重要学术会议4次。其中2006年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制造与管理界的学术盛会,艾兴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倪亦靖教授等知名专家肯定本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新增教学科研实验环境面积2600余平方米,新增设备总价值2206.29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2台套,价值1812.54万元。建成了3个实验研究单元和1个公共研究平台。
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研制关键技术攻关需要,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基础上,实验室贷款200余万引进了先进的五坐标NC加工中心,还自筹经费3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车削加工中心等系列配套设备,建成了整体叶盘快速试制基地,在多项国防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