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市委第95次常委会议、市十二届政府第135次常务会议精神,促进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与农业空间优化,构筑昆明市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现就全市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4210'工程“,即:打造四大中心、建设两个平台、实施十项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保障城市供给,贯彻执行“依托城市、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方针,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形成了以实施“菜篮子“工程为主的“农业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和以“粮、烟、畜、菜、花、果“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郊区型农业产业结构及近郊、中远郊优化布局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思路,在发展中导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理念,着力实施现代农业“六抓“工程,推进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多功能农业加速转型时期,资源型农业向模式农业与山地经济、滇池流域经济融合转化提升进程加快,特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多功能化、国际化将成为昆明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昆明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全市土地中,山、丘陵约占84.9%。现有乡村人口300.2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6.8%,还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有31万人。在常用耕地476万亩(统计在册259万亩)中,高肥力耕地仅为148.13万亩,占31.1%(主要在坝区),且人均占有耕地仅0.77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昆明“三农“要实现新形势下的腾飞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客观方面,“三农“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地区之间差距大;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面向农村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综合生产力不高;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城镇居民差距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等。
主观方面,一是受区域农耕文化及城市需求的影响,昆明农业过分追求“大而全“,致使特色不鲜、规模不强、优势不显,产业链条不长,产业优化提升压力大,农业发展定位滞后,支撑“三农“跨越式发展的体系没有形成。二是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许多同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长期停滞在传统思维、过去经验、常规方法上,习惯于就农业抓农业、就“三农“谈“三农“,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对新形势下如何依托中心城市平台,推动农业升级、农民致富、农村发展认识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对如何实现“三化“化“三农“、城乡一体化发展办法不多、措施乏力。三是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及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用“三个高于“的标准衡量,增量投入不到位。同时,存量投入分散,整合性较差问题也较为突出,投入效益不高,与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科技、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四是在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中,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所占比重较小、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一般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拉动力弱,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总量不足,多渠道、多元化引进“三资“(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三农“明显不够。
这些问题,影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委第95次常委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昆明“排头兵“作用,在三年内实现农业工作全省第一的目标。全市“三农“广大干部职工,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增强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解剖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
二、把握定位,全力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分析昆明成长型大都市的发展趋势,昆明“三农“工作的思路和定位进一步明晰。即:把握好“势“,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潜力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在农业,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民“的战略机遇,依托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交互融合平台,充分发挥昆明作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研发优势,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力促“三农“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力争到2015年,形成与昆明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率先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与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同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实现增幅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
围绕以上目标,着力实施以下十项工程:
(一)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工程,以“市场化“化农民。充分发挥昆明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与城市新区拓展同步,着力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花卉、蔬菜、畜产品等为龙头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体系、商贸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农商对接机制和乡村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区域性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地特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农业园区工程,以“工业化“化农业。推进以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官渡区大板桥国际林产业园区、呈贡七甸现代农产品加工区,及宜良、石林、嵩明、寻甸、禄劝等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一园多区“、“一区多园“的良好发展局面。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工程,以“城市化“化农村。按照提升发展区、重点推进区、基础建设区分类实施的思路,在农口组建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机构,以滇池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四区一县“为重点,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3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新的城市区或水平较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与此同时,认真落实“543“倍增计划,全面提升县城的聚集、生产、流通、服务和带动功能,培育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持续以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为载体,围绕“九有“目标,聚焦投入、重点突破,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农业生态工程,优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功能结构。结合中心城市、中心市场特点,围绕城市需求,优化布局,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突破花卉、蔬菜、林果业、畜牧“四大产业“,提高支柱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和综合效益。加强城乡园林生态环境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生产加速向特色化、优质化、设施化、生态化、园林式、观光性、产业型方向发展。充分挖掘特色鲜明的乡村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完善特色小镇和园区农业内涵,发展市民农艺园、农业主题公园,形成融经济、服务、生态屏障、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系统。
(五)实施农业产业招商工程,引进“三资“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是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的有力措施“的意识,组建昆明农业产业招商局,紧紧围绕“四大中心“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重点,精心策划、筛选、包装产业项目,瞄准国内外大龙头企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专业化招商,引进“三资“资本投入昆明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
(六)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紧紧把握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战略和县域经济“543倍增计划“带来的就业需求机遇,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培训,扩大技能培训比重,深入开发用工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化流转。支持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经营。
(七)实施农业投融资系统工程,拓展农业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推进“银政“、“银农“合作战略的实施,着力引进金融资本投入“三农“发展。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争取各县(市)区成立贷款担保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或确定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以县为主体,着力推进融合项目、整合资金,聚焦“三农“。
(八)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努力形成生产、生活服务业功能完善,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农村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
(九)实施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工程,为“三农“发展建立强力支撑。依托在昆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大力引进市外科研成果,围绕优质粮、特色蔬菜、花卉、水果、生物资源的良种引繁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技术,研发一批新成果、转化一批新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把昆明打造成全省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成良种繁育中心、花卉品种栽培中心、蔬菜品质鉴定中心。建立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整合城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着力培养适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强化昆明作为全省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良种繁育及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作用。
(十)实施“三农“干部思想解放工程,全面提升干部职工“三农“工作水平。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持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和干部作风改进活动,着力塑造广大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到“有为“上。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工作视野。倡导敢于负责的勇气,以发展为重,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倡导求真务实的风气,始终保持紧张快干的作风;倡导敢闯敢干的锐气,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支持、鼓励、推进和探索。
三、狠抓落实,确保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学习。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理念、技能和本领,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认识“三农“、掌握规律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和昆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二)解放思想。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对外高度开放,对内大胆放开,吸纳一切有利于“三农“工作发展的资源,采取一切有利于“三农“工作推动的措施,倡导敢闯敢干的锐气、敢担敢责的勇气、求真求实的风气,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破解难题,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谋求突破。把思想解放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的转变上,把更新观念落实到“有为“上。
(三)狠抓落实。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的要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4210工程的实施意见
农林水利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8-28
洪湖好吗?当地政府部门都不上网吗?他们都是在家里上班吗?不要出门的吗?看不到洪湖南滨大楼出了这么多骗子公司吗?耳朵也听不到吗?还是每天都在哪里和他们一起吃饭喝酒?洪湖政府办公室是不是木有人上班了?我都...
根据《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成房发〔2012〕13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对修路占房的征收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补偿费、政策性补偿费、政策性补助费、...
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培育优势产业引领转型、促进创新创业驱动转型;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助推转型;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鼓励资产重组加速...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正>京政办发[2017]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加快推动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青政办[2017]14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湘政办发〔2016〕5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14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本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溪市推进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意见
农林水利
本政办发136号
本溪市政府
2011-10-18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绿色常州的现实要求。根据国家、省林业发展政策和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常发[2003]31号)精神,现就全面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对于营造投资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城乡面貌也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我市先后荣获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检查验收。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压力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要求,我市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16.9%,离20%尚有较大差距。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不仅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两个率先”迫切要求。对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战略全局,充分认识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抓好现代林业工程建设。
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常州、促进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有关政策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产业促进、城乡一体、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以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步伐,高效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常州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到2010年,达到22%;到2020年力争达到26%。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生态安全、景观宜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体系。
(三)总体布局
根据《常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现代林业体系的总体布局是构建“一区二沿三带十园”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一区,即加快建设溧金丘陵生态保护区;二沿,即沿水、沿路两侧建设绿色开敞空间和防护林带,构筑生态廊道,形成有机生态网络;三带,即重点发展“花木种苗、优质水果、木材精深加工三个产业带(区)”;十园,即建设仙人山、龙潭、瓦屋山、茅东、长荡湖、新芳桥、竺山湖、淹氵鬲、横山、小黄山等十个森林公园。
(四)重点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就是要通过规划来明确功能区分和发展目标,通过落实项目、以点带面来组织推进。今明两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大工程的建设:
1.生态防护林工程。抓住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列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契机,加快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万亩,大力实施溧金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对坡度大于6度、二级提水的岗地进行植被恢复造林2万亩;重点建设太湖、长荡湖、氵鬲湖、天目湖岸线200米湿地6000亩;立足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提升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平。
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能体现一个地区环境形象、经济实力、精神文明和绿化水平,也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打造绿色常州需要重点突破的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科学规划设计,明确建设主体,落实相应政策,创新建管机制,全面加快建设沿路、沿水防护林带。
3.绿色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经济林专业村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栽培水平,扩大桃、梨、葡萄、枇杷四大水果及良种茶等经济林生产规模,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全市经济林生产规模达到28万亩。加快建设速丰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周期短、需求平稳、收益快的短轮伐期商品林2万亩。花木种苗产业要稳步扩大规模、优化品种规格,提升品种档次,增加产品竞争力。
4.镇区绿化创优工程。对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关标准,大力推进镇区绿化创优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以“绿化家园、美化家园”为主题的镇区绿化创优活动,确保2008年前所有建制镇镇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镇区绿化要坚持高标准规划,综合推进道路、居住区、单位绿化建设,全面提升镇区绿化水平。同时,要大力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四旁植树,切实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全市19个重点中心镇2006年前要率先达到镇区绿化创优标准。
5.生态村庄绿化工程。结合村镇规划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结合农村“三清”工程的实施,结合经济林专业村和休闲农庄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办法,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经济林、风景林科学布局,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花灌木合理搭配。村庄范围内,绿化覆盖率要达30%以上,其中乔木树种数量达70%以上。2006年底,全市绿化达标的村庄要达到60%以上。创建的省级、市级生态村和农村现代化试点村要率先建设成为生态村庄绿化的样板。
6.农田林网化工程。农田林网是平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农田林网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可绿化的沟渠路堤的林带建设上。各地要针对近年来农田林网管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建成的农田林网进行完善提高,同时要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林网,今明两年新建农田林网10万亩,争取到2008年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
三、认真落实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切实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狠抓关键,加快推进,共同把打造绿色常州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做实。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快组织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机制。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林业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主要责任人。对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主要指标,要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市绿委办要充分发挥绿化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督促、考核等作用,并会同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把干线、环线、河道两侧防护林带工程作为重点抓紧抓好;计划部门要把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农林部门要切实抓好丘陵山区植被恢复、生态村庄、农田林网建设和林业产业工程;国土部门要严格控制规划林地、绿地的征占用和变更,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建设;铁路部门要抓好铁路沿线的绿化;水利部门要抓好江河湖堤高标准防护林带的建设;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落实关键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一是强化规划控制。各市、区要按照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森林生态系统规划。规划的制订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相配套,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现代林业建设与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具体的工程计划安排,逐项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和建设标准。要实行严格的工程规划管理制度,对规划中确定的绿化用地,按照《常州市绿线管理办法》实行强制性管理。二是强化投入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并予优先安排。要严格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市级财政对市级公益林的抚育按每年每亩8元标准予以补助。有关辖市、区也要按照国家、省、市的公益林补助标准,落实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助、补贴资金。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林业收费类目;完善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确保育林基金全额用于林业再生产。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切实加强林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继续实施林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提高重点林业工程的科技支撑水平。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实用技能和经营水平。同时,切实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三)加快改革创新,营建发展机制。一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林地或宜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使用权交给那些能够经营和善于经营的主体,真正建立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林业发展新机制。二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认真落实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凡符合条件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积极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公益林,允许一定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地用于管理、服务等设施建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林的管护和培育。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依法护林。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规范木材加工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行为。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火情监测了望、林火预测预报、通讯指挥调度、火灾控制阻隔等网络体系,加快实现扑救队伍专业化、扑火设备机械化。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将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纳入公安管理序列,享受相应待遇。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绿地、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不法行为。
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