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2005年3月30日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市 长 廖少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完成151.1亿元,增长18.2%,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5.6%、24.2%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69亿元,增长6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9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4亿元,增长20.1%。财政总收入按老口径计算完成20.52亿元,增长34.47%,按新口径计算完成19.2亿元,增长33.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7亿元,增长32.62%。金融机构存贷双增,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68.59亿元和112.3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0.36亿元和22.01亿元,净投放现金21.55亿元,较上年增加5.68亿元。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三项主要指标的增幅连续两年在全省各市、州、地中名列第一。
(二)“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认真贯彻2004年中央和省、市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农业“两免一补”等各项支农政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75.82万吨,增长4.8%。畜牧业增加值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升至33.8%。烤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收购量达9590吨,增长86.1%,担均价提高了89.12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43.62亿元,增长26%。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共达5203.72万元,新增发放农村小额扶贫贷款5063万元,又有8万人越过温饱线;帮助6个一类重点贫困乡偿还了长期拖欠的政府性债务。农民人均纯收入1672.12元,增收170.1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
(三)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一方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和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遏制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另一方面,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市、县两级投入项目前期工作经费3557万元,增长46.4%。继续实施政银合作,共到位资金3.65亿元。盘南电厂、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7.12亿元、10.8亿元和11.96亿元。响水、发耳、玉舍等煤矿建设顺利,玉舍煤矿首采工作面进入试产。镇胜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动工,组建贵州红威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并全面启动了红威高等级公路建设;改造公路245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000公里。开通了水柏铁路客运。解决了11.09万人、4.5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还建成了一批“烟水工程”和与坡改梯配套的小水池。建成沼气池6500口。完成17.5万亩人工造林和3万亩封山育林任务,石漠化治理试点正式启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升至26%。“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了16个重点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入21亿元,增长11.2%。水城矿业(集团)公司老矿井千万吨技改启动,水城钢铁(集团)公司3号高炉建成投产,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改建成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61亿元,增长20.5%,其中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9%。切实把煤化工作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了《六盘水市煤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120万吨西洋焦化、90万吨旗盛焦化等一批大型煤焦化项目开工建设。正式启动了“地企共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27.5%。旅游总收入完成1.53亿元,增长135%
(五)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理顺了市中心城区城市管理权及“三角区”行政管理关系,将钟山经济开发区委托钟山区代管。完成了钟山大道改扩建,启动了凉都大道改造工程。新区建设加快,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着力打造“凉都”城市品牌,相继成功举办消夏文化节、金秋乌蒙系列文化活动,承办了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六盘水站比赛、全国甲级围棋联赛六盘水赛区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展示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提高了我市知名度和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六)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瑞安集团公司达成合资协议,六盘水华鼎印务公司股份制改造和六盘水卷烟厂关闭破产顺利完成。资产重组后的水红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组建了政府性投资公司,主要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代建政府性投资项目。财政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推进;市级部门预算改革实施面已达85%;政府采购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按时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法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经贸活动,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友好往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到位资金25.76亿元,增长54.1%。
(七)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继续把2004年作为“重教兴教年”,全年对教育的投入达5.05亿元,增长33.5%。盘县“两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钟山区“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经省级验收合格,以乡为单位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3.8%,以县为单位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53.6%。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人口出生率为15.7‰,下降了1.6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下降了1.27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33%,上升了11.94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创优”工作全面启动,率先在全省启动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全市89.13%的村(居)实现“村为主”,“村为主”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六枝特区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在全省评比中,市级在党政线、计生线考核中均获一等奖,盘县获突出进步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县疾控中心启动建设,着手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6个试点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启动,9.8万人受益。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效显著,宗教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广播、电视、环保、审计、气象、档案、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继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八)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将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市、县两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提前4个月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就业和再就业任务。新增城镇就业20689人,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62人、“4050”人员再就业8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两个确保”实现100%,“三条保障线”衔接较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全面完成,工伤保险启动实施。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扩大了低保覆盖面,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6.9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9%。全面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共为37971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499.88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全市农民负担总减负率为57.47%,人均减负24.46元。大力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减轻学生负担402.63万元。积极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分开核算制度,让利于患者578万元。采取减免民用煤税费、成本价供应、运输补贴和民政部门对特困农户实施生活用煤救济等措施,努力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煤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在盘县响水“一厂一矿”搬迁农户中启动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实现“双降”目标,为全省实现“双降”作出了贡献。救灾救济工作和社会福利事业向前推进,自然灾害救援能力日益增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保持省的模范称号,禁毒、打黑除恶等工作深入开展,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14.1和9.6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进行市中心城区警务体制改革。信访工作力度加大,信访总量下降5%。
2004年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原预计到201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进程可提前三年完成。
各位代表: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六盘水发展的境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村贫困面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煤电运等生产要素供求仍很紧张,经济运行协调难度较大;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仍然较大;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形势不容乐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未消除,维稳工作任务艰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公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够,工作不实,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的工作存在差距,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加强。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0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和省“两会”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继续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发扬后来居上、勇攀高峰、能快则快、争创一流的精神,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以上预期目标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同时也是底线,我们将根据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始终不懈地抓好。把握“两个趋向”,坚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努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工农共同发展。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和措施,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切实落实农业税全免等支农政策。今年市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安排353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特区、区也要相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品种,加大对购置农机具补贴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要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统筹使用的原则,捆绑使用好各项支农和扶贫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组织好小额扶贫贷款的发放工作,努力扩大发放规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研究并逐步建立落实支农政策和措施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大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7万亩以上。大力推广普及农业适用技术,着力提高良种良法普及率,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全年粮食增产2%的目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强化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到科技到户、良种良法到田、关键技术到人。力争完成55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加快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搞好高海拔地区农作物新品种的引种、选育及试验示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认真落实农业科技人员“两个80%”。充分挖掘耕地潜力,培肥地力,累计建成9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做好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有效供给,加强农资价格和质量监管,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途径。全面实施《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大力发展草食畜牧、茶叶、蔬(野)菜、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加快制定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继续抓好烤烟生产,全面完成18万担烟叶生产计划。切实抓好10万亩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作用,继续抓好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奶源基地;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完成人工种草3万亩以上;加强商品肉牛规模育肥工作,全年力争肉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争取在牲畜专业市场建设上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扶贫开发“三个基本”的要求,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大开发式扶贫工作力度,继续巩固6个一类重点贫困乡的扶贫开发成果,启动实施100个一类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推广参与式扶贫,坚持和完善挂钩扶贫制度和特困群众定期救助制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合力。落实土地等生产要素,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通过一年的努力,力争基本解决一类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533户二类贫困人口的搬迁,将三类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救济。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紧乡村道路、农村小水电、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农经网进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省的支持下,实施并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组织实施好基本农田、小型微型水利、农村沼气、土地整治等工程,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完成4.6万亩坡改梯、1658口小水池、800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解决10万人的饮水困难。继续实施民政安居工程,启动茅草房改造。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加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绿色证书培训、以非农技能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等“农村能人工程”,培养一批有一定种植养殖水平的农村致富能人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村外出务工能手。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统一协调、各方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外出务工,并努力增加有组织的农民外出务工。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实行定向培训、定点输出,实行培训经费与培训转移就业挂钩。高度重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性规定。支持和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社会组织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
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较快发展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快以煤电、交通、水利为重点的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煤电建设方面,启动黑塘、土地丫口、松河及格目底矿区中区和东区等矿区开发,加快盘南、发耳等电厂和响水、发耳等煤矿建设进度,建成野马寨电厂和玉舍煤矿,争取六枝电厂、善泥坡电站进场,开工建设松河300万吨焦化项目。交通建设方面,切实做好镇胜高速公路建设、两水公路改造协调服务工作,加快红威公路红果至响水段及响水到大山支线、俄发公路发耳至发耳火车站段、马场经米箩至玉舍公路建设,争取开工新建双水至岩脚公路双水至老鹰山段及化乐至岩脚段、水盘东线野钟至花嘎及羊场至英武段、羊柏线淤泥至柏果段,完成赵官至乐民、汪家寨至木果等一批油路改造工程;建成水普公路和六纳公路及其延伸段,完成水盘东线米箩至野钟段公路改造,建成1387公里通村公路。同时,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县乡公路的管护问题。水利建设方面,积极配合省抓好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项目建设中,要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六制”和“三控制”。
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库建设。今年市级财政预安排2200万元资金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较去年增长37.5%。要抓紧做好六沾铁路复线和客站换边、新建货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毕水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全省“十一五”交通规划;继续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推进白河沟水库、岱翁水库、发耳片区万亩农田灌溉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省的支持,积极开展双桥水库、玉舍供水工程第二条输水管道的前期工作;继续开展六盘水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做好以县为单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前期工作。与此同时,要围绕国家国债和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的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抓好项目库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我市的投入。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尽快改变投资渠道单一的现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煤炭、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旅游等领域;利用TOT、BOT、BT等融资方式,大力推进玉龙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经营权转让;尽快组建路桥投资开发公司。继续开展政银合作、政企合作,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和融资性投资企业对我市政府性项目进行融资。全面清理土地、矿产、林地和水资源的出让收入及各类专项资金、基金,逐步实行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开展活动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扩大引资规模,吸引外来资金参与我市经济建设。全面开展存量土地清查特别是可建设用地存量的清查和保护工作,启动市、县两级国有土地储备。
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使用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加快项目安排和资金拨付进度,上半年使用进度要完成一半以上,三季度使用进度要达90%以上。加强重点项目资金审计。抓紧建立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项目资金监管和追踪问效,实现对投资项目预算的动态管理、投资进度监测及竣工投产后的效益考核与事后评估,有效遏制建设项目中截留、挪用资金以及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做大做强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在继续抓好“西电东送”及配套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双牌铝业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加快创建“百亿企业”和“名优企业”步伐。规划新建一批30万吨以上地方煤矿,技改扩能一批“小改大”的年产30万吨以上的地方煤矿。坚持走新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瞄准把煤化工培育成我市又一支柱产业的目标,尽快完成《六盘水市煤化工基地发展规划》,启动盘东煤焦电一体化项目、盘南煤制油项目、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和煤层气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发挥能源优势,做好高载能产业规划,争取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规模、上档次、集约化程度高的高载能项目。按照“产量不减,市场不丢,上大压小,渐次调整”的思路,积极引导高载能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对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执行环保措施好、节能有成效的高载能企业和产品,给予大力支持。坚持“扬大、弃小、汰劣”的方针,按照“税费从高、处罚从重”的原则,采取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逐步压缩改良焦、小机焦的生存空间,引导其自行退出市场,确保在2005年淘汰改良焦,在2007年淘汰小机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的实际,不再审批炭化室高度在4.3米以下、总生产能力在60万吨以下,不具备焦炉煤气净化利用与煤化工产品回收工艺、无配套装煤除尘和推焦除尘装置等要求的煤焦化项目。积极发展轻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着力解决煤电运紧张的问题。按照“保电煤、保民用煤、保就地转化用煤”的要求,加强对煤炭生产经营的调度。
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来抓,切实加大气候资源、地质遗迹、地貌景观、民族风情等的开发力度。做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加快玉舍森林旅游开发;启动阿勒河、天生桥景区建设,理顺阿勒河景区开发管理体制;完成"para" label-module="para">
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培育城市经济。继续按照“绿化、美化、文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把我市建成贵州“西部明珠”。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在抓好城市新区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的同时,抓紧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工作,统筹做好老鹰山、汪家寨、玉舍等卫星城的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完成凉都大道建设,完成人民路中段的改造。加快水城河亮丽工程建设,尽快完成水城河北岸排污管网建设,开工建设水城河南岸排污管网。完成市文化科技中心、沃尔玛大型超市主体工程建设。加快双水、凤凰、荷城、德坞新区的建设,启动黄土坡和老城的旧城改造。积极支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和各大电厂等企业建设新的行政区、生活区。进一步树立“大城管”理念,加强城市管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环境“六整治”,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在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坚持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六枝平寨、盘县红果两个次中心城市,支持郎岱、岩脚、响水、发耳等重点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影响力。继续联合毕节、黔西南共同争取将南贵昆经济区贵州西部经济带(毕水兴经济带)纳入省“十一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在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能源发展方面形成产业集群,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强县(区)、经济强乡(镇)建设力度,支持条件好的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小康乡镇和小康村建设。在有条件的部分乡镇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工作。切实做好并村的后续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大力推进生态立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抓好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0万亩造林和3.5万亩封山育林。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认真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加大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等现有林的管护力度,严禁乱砍乱伐,巩固造林成果。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在控制新污染源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启动三岔河和拖长江综合治理工程。抓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开采,依法查处非法转让矿权、圈而不采、以探代采和破坏性开采行为,特别要坚持“打击与取缔并举”的方针,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煤炭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防私挖滥采死灰复燃;力争解决好煤层气的勘探权和开采权问题。积极推行生态型开采和边采边恢复模式。全面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厉查处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活动,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工业热能利用、城市中水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争取在部分重点城镇、重点工业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抓好坡上牧场风力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调整城乡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和农村沼气普及率。优化市中心城区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取缔市中心城区燃煤锅炉,大力提倡使用燃气等清洁能源。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意见》,坚持“宜退则退,宜股则股,宜破则破”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以最大限度保护职工合法利益为底线,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今年困难企业国有资本退出要有大的突破,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要基本完成,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切实抓好水城县烟叶复烤厂的关闭破产工作,尽快完成六盘水市三江商贸有限公司的划转。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着力理顺行业主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关系,切实推进“地企共建”。积极探索理顺市、县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引导推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积极构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作用,研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发展基金,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加大对损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事(案)件的查处力度。
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等改革。全面推行市级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扩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实施面;全面实行政府采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全面实行乡镇财务“零户统管”,抓好“乡财县管乡用”和“村帐托管”试点。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煤炭企业煤炭产品税费征收管理,有效堵塞流通环节的跑冒滴漏。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在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步伐,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引进交通银行入驻我市。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继续加强与湛江等8个友好城市的友好往来,大力推动对口帮扶城市大连市与我市广泛开展项目合作。积极组团到国外、东部发达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开展商贸洽谈、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发挥我市在川、滇、黔、桂结合区域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和工作协同。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抓好以政府信用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建设“诚信六盘水”。严格执行损害投资软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抓住典型案例,加大查处力度。
五、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全力抓好以“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盘县和钟山区的“两基”工作成果,切实抓好六枝特区、水城县的“两基”工作,确保通过省政府的评估验收。解决好“两基”攻坚后出现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县乡教育投入不足、高中办学压力加大、民办教育规模小等问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争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启动市一中双水校区、市三中凤凰校区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完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主楼主体工程,建成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组织好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发放工作。搞好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切实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等教育资金,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二是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村。支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积极组织开展适合我市的适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三是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好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有关政策,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合理流动。注重乡土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
进一步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工作。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及“村为主”、“村(居)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坚持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完善督查追究制,提高计划生育“两个及时率”。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9%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机构改革,强化卫生执法监督。积极开展城镇卫生体制改革,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坚持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落实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措施。开展市中心城区医疗资源整合的有关前期工作。
加快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加强对新民古生物化石、大洞古人类遗址及古建筑保护,开展毛口抢救性考古发掘、阿勒河大硝洞考古调查、古驿道考古调查等工作。加快县(特区、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开工建设市文化科技中心二期工程。加大网吧治理整顿工作力度。继续举办“凉都"para" label-module="para">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就业培训,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促进就业1.8万人,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00人、安置“4050”人员600人。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认真落实城市低保对象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加快推进工伤保险,争取完成10万人的参保任务。
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依法完善征地补偿办法,防止出现“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安置不落实,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城乡居民利益的现象。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思路,切实抓好盘县响水“一厂一矿”征地拆迁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试点工作,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启动钟山区荷城办事处大海坝市场安置试点工作。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强化对企业工资特别是企业管理层工资的监控。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坚决制止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坚决打击恶意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探索建立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的偿还、2006年年底前完成其他社会工程拖欠工程款的偿还并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钟山区城市特困救助体系建设试点。进一步完善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用煤问题。积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在省启动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市级机关“阳光补贴”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2005年市委“一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投入主体地位,采取政策、法律、经济和行政的综合治理措施,切实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真正“严起来、硬起来、狠起来”。认真落实救灾工作体制,增强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快完成《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继续搞好地质灾害特别危险点的搬迁工作,完成500户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任务。争取在国家的支持下启动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积极化解民间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警务体制改革,扎实抓好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重点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地做好审计、统计、物价、档案、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工作。按照“积极、科学、加快、向上”的原则,认真制定好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导发展的意识,严防建设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依法行政,不断规范从政行为和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中精力解决好社会进步和国计民生问题,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切实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意识和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今年,各级政府要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尽快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并认真组织演习,切实贯彻执行。加快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二是要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于法无据的事项。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监管措施。加大对行政审批中违纪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修改和废止的工作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推进“四五”普法进程,搞好“五五”普法规划。
三是要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认真研究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同级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四是要大力加强政风建设。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加快建立问责制度。坚持“便捷、高效、透明、为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的监督、监管工作,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现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及时沟通。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和查阅。按照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绩考核和评价体系。不断强化宗旨观念,继续开展“三满意”创建活动,加快公共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改进会风和文风,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办好2005年“十件实事”,真正取信于民。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和督促政府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省纪委五次全会和国务院、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跟踪,对每个环节和细节进行适时监督,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美好,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胡锦涛同志在贵州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各项工作,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十五”计划目标,为尽快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小城市的,会掉的 个人建议看看最近一期的财经 郎 眼 房价的跌,银行是推手 如果是自住,建议买的 如果是投资,谨慎 现在情况是部分三线城市会跌,...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钱”与“贵”的三个省份的组成部分之一,黄果树瀑布是一个美丽的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西南部,四川西北部东部接壤相邻的北部和邻近的...
贵州六盘水市的海拔586米到海拔2845.7米。六盘水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间。地面最高点在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845.7米...
2005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06年2月22日在开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市 长 刘长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5年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05 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 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407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其中,第一产 业121.2亿元,增长 9.6%;第二产业 163.9亿元,增长 16.5%;第三产业 121.9亿元,增长 12.3%。 人均生产总值 8533元。粮食总产 203万吨,增
桂林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 2 月 4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李志刚 各位代表 : 现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 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 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 我们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 ,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动力 ,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 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 ,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 ,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克 难攻坚 ,奋力拼搏 ,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 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83.02 亿元 ,增长 12.9%;财政收入 85.55 亿元 ,增长 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85.96 亿元 ,增长 20.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报告内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压力,我们见事早,行动快,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主动与晋城市政府联系,争取供煤合同,缓解了煤炭供应紧张局面。积极向省电力部门争取网供负荷指标,鼓励地方电厂发挥潜能,满发多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力供应,基本上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公路运输绿色通道,保证了重点企业的运力需求。盘活调整土地存量,扩大用地增量,保证了项目建设用地需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全年争取政策性资金11.2亿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全年新增银行贷款40.6亿元。
(二)扩大投入,优化结构
我们把扩大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快项目建设。2004年,全市城关镇以上在建项目75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67个,续建项目184个,竣工项目521个,当年完成投资155亿元。
一是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项目建设,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开发名优产品,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67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当年完成投资近60亿元。中铝中州分公司30万吨选矿拜尔法氧化铝项目二期、风神股份年产120万套子午胎和年产15万套工程胎项目二期、金冠能源自备电厂4号机组扩建、东方金铅年产6万吨电解铅等33个项目已竣工,铝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焦作万方、中铝中州分公司、风神股份、焦煤集团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纳士科技、瑞丰纸业、蒙牛乳业等10户企业进入省百户重点企业。“风神”商标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71.3亿元,增长32.2%,增速创1996年以来新高;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6%,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5%;实现利润总额40.7亿元、利税总额67亿元,分别增长50.6%和46.1%。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三补一降”(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由单一粮食生产向优质粮和优质小麦种子生产的转变。四大怀药、无公害农产品、食用菌、优质林果等特色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以奶牛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加快发展,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转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5亿元,增长23%,形成了斯美特、博农、蒙牛、绿旗、恒慧通等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10.2万名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3.1亿元,增长7.8%,为10年来最高水平。
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青龙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旅游综合收入40.32亿元,增速达28.4%。云台山景区在两个黄金周夺得了全省旅游景区(点)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双第一”的桂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宾馆饭店、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建设进度,三维商业广场大部分投入运营,丹尼斯、山阳商城购物广场等项目开工建设,麦当劳、肯德基、正弘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驻焦作,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得到提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0.5亿元,增长13%,增速创1995年以来新高。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准入、费用减免、权益维护、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2004年,全市民间投资预计达60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38.7%。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21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提高3.4个百分点。
五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市域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四创”活动,突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域整治,完善了城市功能,规范了城市管理。投资51.8亿元建设了人民路东段、待王路、汉华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城区集中供热、远大·南北苑等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店外经营、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亿元,高速公路、干线路网和地方道路建设进展顺利。
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下放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出台了支持鼓励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出现了县市经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六县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27亿元,增长20.6%,增速创1996年以来新高。城关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9亿元,增长129.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39亿元,增长42.6%。
(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
。企业改革进度加快,市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4.2%;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乡财县管”改革在全市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任务顺利完成;行政管理改革继续深入,审批职能得到整合,完成了部分政府部门和市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我市又降低1个百分点,对首批整村推进的6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在贫困山区进行了移民并村搬迁式扶贫试点。
(四)招商引资,扩大开放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举办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多次经贸洽谈会和银企洽谈会。各县市区也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小分队,登门招商、落地招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热潮。全市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56个,总投资168.5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93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926万美元,居全省第二位。以意大利皮埃利公司、韩国电力公社、深圳健康元公司和中国昊华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进驻焦作。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预计实现7.4亿美元,居全省第一位,增长78.2%。
(五)以人为本,统筹协调
一是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全年社会事业投资6亿元,增长97.3%,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23.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扎实推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7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新产品开发20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申报授权国家专利117项,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对289所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消除了现有D级危房,完成了城区17所中小学改扩建任务;河南理工大学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焦作师专、焦作大学和焦作一中新校区建成或部分建成投用。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开展了既往有偿供血人员普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29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改造,为6个县市配备了巡回医疗车。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网络,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市东方红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篮球城,成功举办了U-17国际乒乓球赛,焦作籍运动员陈中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1枚金牌。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统计审计、外事侨务、档案史志及人防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就业人数6.8万人,3.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全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和市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保险标准,累计发放低保金3229万元;整合各项救助资金,完善了城乡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体系,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困难群众得到救济;完成了农民工工资年度清欠任务,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淘汰、关闭、治理了一批污染企业,大气和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6天,比上年增加39天。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7%,比上年提高33.9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创建市级以上园林式、花园式单位52个,完成成片造林32.7万亩、绿色通道51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59.3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1.2%和36.3%。
(六)转变作风,接受监督,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开展了以“两个转变、三个服务、两个提高”为主题的“效能革命”,改进了效能监察和评议办法,查处了539起案件,促进了机关作风和行风的好转,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公务人员依法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有所增强。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创建“平安焦作”活动扎实推进,社会大局基本稳定。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得到加强,我市再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勇于奉献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焦作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重点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营风险加大;中小企业活力不足,赢利能力不强;县域经济特色不突出,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名牌产品少,支柱产业的优势不明显;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政府职能转变与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强化;一些机关和公务人员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侈浪费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市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今年(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4‰以内。
三、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做好今年(2005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要继续按照“经济总量进位次、人均指标居前列、发展速度争第一”的工作目标,坚持发展不动摇,经过努力,使全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项目带动,加快结构调整,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05年将着重抓好全市5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当年完成投资64亿元,力争使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3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利税继续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壮大支柱产业。围绕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能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抓好中铝中州分公司7#窑技改、沁阳铝电14万吨电解铝、焦作万方电解槽技改、20万吨铝板带、10万吨铝合金棒、1万吨镁合金、东方金铅8万吨电解铅等项目,加快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发展步伐。二是加快风神股份与意大利皮埃利公司合资建设的300万套轿车胎和15万套工程胎、中内配与英国GKN公司合资建设300万只大缸径气缸套和1000万只铸入式气缸套、中轴集团100万只薄壁缸套和100万只凸轮轴、制动器公司10万套ABS等项目,尽快把我市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三是抓好华润2×13.5万千瓦热电机组、中铝中州分公司2×15万千瓦热电机组、焦煤集团赵固矿井等项目建设,加快与韩国电力公社的合作,推进九里山电厂4×6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促进能源工业升级。四是抓好佰利联5万吨钛白粉、昊华宇航化工年产10万吨烧碱和10万吨聚氯乙稀等项目,壮大我市化学工业。五是支持蒙牛乳业、瑞丰纸业、温县恒慧通等一批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超硬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单晶铜及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速铁路专用数字通信电缆、纳米氧化锆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大对二氯硅烷、无盲区后视镜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力度,争取使更多项目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产品整合,实施技改项目,加快“三个延伸”。加强氧化铝和电解铝的对接,积极发展铝材加工,延伸铝工业产品链条;加快轮胎与轮毂的整合,促进各类汽车零件向部件的集成,延伸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链条。抓好华飞公司、中轴集团、中内配、龙光影视等8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博爱岩鑫公司、焦煤集团两个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项目;推动纳士科技4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建设和耐火材料技术更新,促进产业升级。
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力支持18户特别是省10户骨干企业的发展,落实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争取2005年中铝中州分公司、风神股份2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万方集团和焦煤集团分别突破40亿元、35亿元,沁阳铝电、宇航化工2家企业突破20亿元,纳士科技、中轴集团、黄河集团、东方金铅4家企业突破10亿元,使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目前的5家增加到10家。同时,要研究出台支持政策,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抢抓机遇,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2.13亿元,比2000年增长80.4%,“十五”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完成3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61倍,年均增长2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7.62%。工农业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42亿元,年均增长21.5%;农业总产值完成46.82亿元,年均增长5.4%,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87亿元,年均增长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亿元,年均增长32.6%;共创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40个。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7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79亿元,年均增长21.1%,先后完成了冶钢综合改造、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西塞电厂一期、华新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增工业生产能力200多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4亿元,年均增长11.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8.9%和5.7%。由于经济加速发展,黄石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与2000年比,人均生产总值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由第9位上升到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6位,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2位,黄石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体制环境逐步优化。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冶钢钢铁板块成功实现改制重组,华新股权分置改革、美尔雅、有色等企业主辅分离稳步推进;中小企业改组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农业税全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商贸、粮食流通、城建城管、科教文卫体等各项改革整体推进,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79亿美元,年均增长12.4%;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8家;完成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年均增长13.3%。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完成新一轮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五年共投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14.8亿元,先后实施了大泉路、快速路等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扩建工程,山南铁路、新火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供电、供水能力分别比2000年增长89%和45.5%;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和37.89%。投入11.76亿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整治病险水库80多座,解决了农村12.1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加强土地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五年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2.7亿元,公路“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形成。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6%,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加强城市管理,我市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称号,夺得了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第三届“楚天杯”,被评为“全国人防工作先进城市”。加强环境保护,投入资金21.18亿元,完成治理项目300个,2005年市区二级以上的良好天气达到310天,比2000年增加102天。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2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2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14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黄石两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基本完成;黄石高专发展成为本科院校――黄石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湖北师范学院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全市投入资金2亿多元,改造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7.7万平方米,城区19所薄弱中小学校得到全面改造。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筹资2.9亿元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公共卫生以及血防机构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对艾滋病人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实行了免费救治。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有一批作品荣获国家“文华奖”、“飞天奖”、“屈原文学奖”;数字电视建设全面启动,市、县(市)两级广电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有2名黄石籍运动员荣获世界冠军,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6‰,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15.13。与此同时,审计、统计、物价、人事、编制、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国家安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密、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实现再就业10.1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时足额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大社会救助、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全市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达2.4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万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03元和2810元,“十五”年均增长9.7%和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8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方米。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查验收。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支持部队建设,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和优抚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一步健全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制度,较好地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组建了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和科技顾问团,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政务公开联系点。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16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市被省政府授予“A级信用市州”。强化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矿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比“九五”时期下降6.6%。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推动“平安黄石”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