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型号 | 改造后 | 改造前 | 改造工场 | 制造车号 | 改造时间 | 除籍时间 |
---|---|---|---|---|---|---|
D62形 | D621 | D52 358 | 滨松工场 | 1950年3月1日 | ||
D622 | D52 448 | 1950年3月7日 | ||||
D623 | D52 401 | 1950年3月13日 | ||||
D624 | D52 450 | 1950年3月22日 | ||||
D625 | D52 449 | 1950年3月30日 | ||||
D626 | D5242 | 1950年8月24日 | ||||
D627 | D52 344 | 1950年9月1日 | ||||
D628 | D52 366 | 1950年9月18日 | ||||
D629 | D5294 | 1950年10月5日 | ||||
D62 10 | D52 132 | 1950年10月24日 | ||||
D62 11 | D52 337 | 1950年11月6日 | ||||
D62 12 | D52 397 | 1950年11月20日 | ||||
D62 13 | D52 211 | 1950年12月7日 | ||||
D62 14 | D52 334 | 1950年12月19日 | ||||
D62 15 | D52 377 | 1951年1月10日 | ||||
D62 16 | D52 338 | 1951年1月19日 | ||||
D62 17 | D52 343 | 1951年2月5日 | ||||
D62 18 | D52 360 | 1951年2月15日 | ||||
D62 19 | D52 339 | 1951年3月5日 | ||||
D62 20 | D52 462 | 1951年3月19日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国铁(当时日本国内的国营铁路由运输省负责管理)有不少的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如D50型、D51型、D52型)。日本战败后,这些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出现剩余。加上D52型蒸汽机车所采用的战时设计,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以致机车报废。再加上考虑到将来铁路干线电气化和亚干线的蒸汽机车的淘汰等因素,因此D62型蒸汽机车诞生了。
D62型蒸汽机车是在D52型蒸汽机车基础上,进行减轻轴重改造以适应较低等级铁路的一款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同时也是日本蒸汽机车中最早使用2-8-4轴式的蒸汽机车。
机车上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如全电焊锅炉、铸钢汽缸、密闭式司机室、混合式给水预热装置、加煤机、吹炱器、风动摇炉器等,因而使该型机车达到了世界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具有轮周功率大、牵引性能好...
机车参数制造厂大连工厂、大同工厂等首台生产年份 1956累计产量/台 4714 用途 货运轴式1-5-1轨距/mm 1435整备质量/t 133.8动轴轴重/t 20.1轮周功率/kW(马力) 219...
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代号QJ (曾称和平型,代号HP;反帝型,代号FD)。1956年由大连厂设计并制造,1958年到 1961年,大同、沈阳、长春、唐山、牡丹江...
蒸汽机车热管给水预热装置的研究
蒸汽机车目前仍然是我国铁路的主要牵引动力。所以当前我国铁路的技术政策中指出:"要千方百计对蒸汽机车进行挖潜改造,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改善其经济性"。要提高蒸汽机车的热效率,首先就要考虑到提高余热的利用率,而提高余热利用率可挖掘的潜力有
蒸汽机车采用热水泵的利与弊
国产主型蒸汽机车都安装了混合式给水预热器(以下简称热水泵)。热水泵是不是有益的附属装置,本文就其利弊进行了讨论。热水泵是利用汽缸排出的一部分废汽来提高锅炉给水温度的一种余热利用装置。据介绍,装有热水泵的机车可节煤6~8%,节水10~15%。但是,我段的实践却并非如此。如:杭州至金华间货物运输,从五十年代初到1980年,使用的菲得型机车约30台,其中有的机车有热水泵,有的机车无热水泵。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得出装有热水泵的机车的节煤率比没有装热水
KD5型之前身为日本国铁9600型蒸汽机车,于1913年至1926年间,由川崎造船(686辆)、汽车制造(69辆)及日本国铁小仓工厂(15辆)共制造770辆。此外,日本外地(殖民地)之桦太(库页岛)、台湾,以及日本本土之私铁,亦有订购同型或类似车辆使用。
9600型蒸汽机车原始设计之轨距为1067mm(日本普通铁路使用之轨距),但相当容易修改为标准轨距。于朝仓希一(当时铁道院车辆局长)及岛秀雄二人之自传中,明确否定在9600型于设计当时,曾经考量将来将机车改为标准轨距之说法(日本当时曾有规划将国内铁路轨距修改为标准轨距)。此二人之自传提到,在满州事变(九一八事变)接受秘密指令,将轴箱及弹簧移至车架外侧时,意外发现无须修改车架修改轨距之方式。于中日战争开战后,便以此种方式大量将9600型修改轨距为标准轨距。但蒸汽机车研究者臼井茂信则主张,9600型之设计者太田吉松为"广轨改筑论"的支持者,故于设计9600型加入之"隐藏设计"。由于9600型易于修改轨距,故于抗日战争时,有大量的9600型蒸汽机车修改为标准轨距,送往中国使用。
华北、华中
9600型蒸汽机车由于轴重较轻可使用于路线标准较差之路线,且设计上易于改造为标准轨距,因此于1937年中日战争开战后,依日本陆军之要求,于日本铁道省工厂修改为标准轨距送往中国大陆。改造期间由1938年2月至1939年4月分6次进行,总共改造251辆送往中国大陆,占日本铁道省所有9600型蒸汽机车数量之1/3弱。由于铁道省将大量的9600型蒸汽机车送往中国大陆,造成支线用煤水车型蒸汽机车不足,故大量制造C58型蒸汽机车补充。
送往中国之251辆9600型蒸汽机车,其中150辆华北交通接收编为Soliho(ソリホ)型(车号:1501~),其余由华中铁道接收编为Soliro(ソリロ)型。华中铁道接受之9600型于战后有80辆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使用,10辆出借予华北交通,其余推定使用于日本陆军管理之路线。
海南岛
另外日本铁道省于1941年有4辆9600型蒸汽机车废车(车号:9620、9622、9639、9659),推定送往当时日本占领之海南岛使用。由于当时日本兴建之海南岛铁路采用与日本本土相同之轨距(1067mm),日本送往海南岛之铁路机车无庸修改轨距即可使用(至1958年始修改为标准轨距)。
战后使用
1950年9600型蒸汽机车统一改为"ㄙㄌ5型",1959年改称为KD5型。此型机车由于牵引力较小,主要用于调车及短程运输用。上海-吴淞间之市郊列车,自1952年起至1963年停驶时止,由KD5型蒸汽机车牵引。1953年成为沪宁、沪杭地区调车、小运转之主型机车。
部分KD5型蒸汽机车再度修改轨距为1000mm,并改称为KD55型,运用于窄轨之昆河铁路,一直运用至1980年代柴油化后,始遭停用废弃。
送往中国之次序、车号
华北、华中供出次序
第1次 - 1938年2月 - 100辆第2次 - 1938年3月 - 2辆第3次 - 1938年5月 - 43辆第4次 - 1938年8月 - 35辆第5次 - 1938年9月 - 40辆第6次 - 1939年4月 - 31辆华北、华中供出车号
制造年度 | 车号 | 数量 | 制造厂 | 备注 |
---|---|---|---|---|
1913 | 9600、9601、9602、9603、9604 9605、9609、9611 | 8 | 川崎造船 | |
1914 | 9618、9623、9635、9650、9651 9652、9653、9655、9656 | 9 | 川崎造船 | |
1915 | 9664、9668、9669、9671、9672 9673、9674、9675、9676、9679 9683 | 11 | 川崎造船 | |
1916 | 9689、9690、9692 | 3 | 川崎造船 | |
1917 | 19618、19621、19623、19624、19625 19628、19631、19632、19635、19637 19639、19641、19642、19643、19644 19646、19657、19658 | 18 | 川崎造船 | |
1917 | 29640 | 1 | 小仓工厂 | |
1918 | 19677、19679、19681、19682 29616、29624、29632、29637、29653 29658、29662、29663、29664、29665 29666、29667、29671、29672、29673 | 19 | 川崎造船 | |
1918 | 19685、19689、19693、19694、19698 19699 29606、29610 | 8 | 汽车制造 | |
1918 | 29644、29646、29647、29648、29649 29650 | 6 | 小仓工厂 | |
1919 | 29677、29678、29679、29684、29686 29693 39603、39604、39606、39607、39608 39609、39610、39611、39643、39644 39645、39646、39648、39649、39650 39651、39652、39657、39660、39665 39666、39675、39678、39684、39691 39693、39698 | 33 | 川崎造船 | |
1919 | 39613、39614、39622、39623 | 4 | 汽车制造 | |
1920 | 49609、49611、49614、49623、49624 49625、49628、49629、49630、49633 49646、49647、49661、49667、49668 | 15 | 川崎造船 | |
1921 | 49677、49680、49682、49683、49684 49689、49697 59605、59606、59608、59620、59621 59622、59623、59624、59625、59628 59629、59631、59633、59637、59638 59639、59640、59641、59642、59643 59644、59645、49646、59649、59651 59662、59664 | 34 | 川崎造船 | |
1922 | 59665、59666、59667、59668、59671 59673、59675、59676、59678、59682 59685、59686、59687、59697、59698 59699 69604、69606、69609、69611、69612 69617、69631、69639、69641、69643 69645、69647、69651、69654、69655 69662 | 32 | 川崎造船 | |
1923 | 69666、69668、69669、69671、69672 69674、69675、69676、69679、69680 79681、69682、69688、69691、69695 69696、69697、69698 79603、79612、79614、79621、79624 79623、79625、79626、79627、79628 79629、79630、79631、79632 | 32 | 川崎造船 | |
1923 | 79638、79640、79641、79644、79645 79646、79647、79648、79649、79650 79651、79654、79656 | 13 | 汽车制造 | |
1924 | 79634、79637 | 2 | 川崎造船 | |
1925 | 79660、79662、79663 | 3 | 川崎造船 |
供出华北、华中共251辆(川崎造船219辆、汽车制造25辆、小仓工厂7辆)
车轴配置:2-8-0(1D)
饱和过热别:过热式
动轮直径:1,250mm
汽缸(直径x行程):510 mm x 610mm
锅炉使用压力:12.7kg/cm²
火床面积:2.32m²
全传热面积:153.6m²
烟管长:4039 mm
总重(机车及煤水车):94.32t
煤:6t
水:13 m³
机车:59.82t
煤水车:34.5t(6-13型)
全长:16,551mm
功率:870 PS
汽缸牵引力:13,925 kg
中国铁道博物馆
KD5-373KD55-579云南铁路博物馆
KD55-583
KD11型的前身为南满州铁道Solini(ソリニ)型,为1907年由美国Baldwin公司制造之20辆饱和式蒸汽机车。原先称为H2型(车号1048~1067),1920年改称为Solini(ソリニ)型(车号不变),1938年仍称为Solini(ソリニ)型,但车号改为ソリニ1~20。
此型机车为南满州铁道修改轨距为标准轨后,最早订购的一批蒸汽机车。最初使用于满铁本线,于M型(ミカイ)、P型(デカ)型开始使用后,改为行使安奉铁路牵引货物列车或混合列车。1927年进行过热式改造,同时将汽缸直径扩大(533mm → 560mm),并将汽门修改为华氏汽门。1927年有五辆出借给四洮铁路,1935年至1936年间使用于北鲜铁路。
二次大战结束时,尚有18辆Solini(ソリニ)型分布于奉天(15辆)、哈尔滨铁路局(1辆),另有2辆出借其他铁道。
制造时 | 过热式改造 | ||||||
---|---|---|---|---|---|---|---|
车轴配置 | 2-8-0(1D) | ||||||
动轮直径 | 1,372mm | 1,370mm | |||||
汽缸(直径x行程) | 533 mm x 711 mm | 560 mm x 711 mm | |||||
锅炉压力 | 12.7kg/cm² | ||||||
炉床面积 | 4.36 m² | ||||||
运转整备重量(机车) | 78.23t | ||||||
动轮上重量 | 68.58t |
Kch4型蒸汽机车是苏联铁路的一款窄轨蒸汽机车,该款蒸汽机车由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公司制造。[注1]
中国在苏联铁路Kch4型和Kp4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研制出C2型蒸汽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