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审计组织管理是对建立审计业务机构、组织审计人员队伍和组织审计业务工作所采取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它是通过组织手段,协调审计组织机构内部、审计组织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审计业务活动的效果。具体地说,也就是按照审计业务任务的需要,设立专业性审计业务组织机构,协调开展审计业务活动,从而完成审计任务。
(1)审计组织管理是提高审计业务管理有效性的保证。任何业务活动都离不开组织机构和人员,审计业务组织是开展审计业务活动的主体。审计组织管理构成了审计业务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计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审计业务活动的开展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组织内部各部门业务活动也是靠组织来实施的,可见,审计业务活动无一不是靠审计组织来实现的。
(2)审计组织管理有利于增强组织机构的效率。审计组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服务的。加强审计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优化审计组织,利用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合理地组织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3)审计组织管理可以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明确审计组织的目标。审计组织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的总目标,是审计组织业务职能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共同目标。加强审计业务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审计组织按照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的过程,统一内部审计业务机构和审计人员行为的过程。
为了使审计组织管理更好地反映审计业务活动的需要,提高审计业务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审计组织管理。实施审计组织管理,必须明确审计组织管理的原则。审计组织管理原则是为审计业务活动管理行为提供指导的一种基本论述,是使审计组织长期稳定、平衡、有效和充满活力的一系列的一般性或共同性的规范和法则,是审计组织管理所应遵循的范例。由审计组织管理的特点所决定,在对审计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性原则
依法性原则主要是指依法办事,即通过制定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确定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范。审计组织活动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而日趋复杂,因此,审计组织管理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章和审计业务标准,规范审计组织的行为,以便于审计组织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保证审计组织的效率和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审计组织内部,也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这些都将对审计组织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即通常所说的,组织管理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的。审计组织管理的依法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求:
(1)依法设置机构。在审计组织构建时,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体现审计组织独立性的根本特征。即不仅要求审计业务组织按行政层次组成,在组织地位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以保证其权威性。而且,要求为进行具体某项审计业务而设计的审计业务组织,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经济上的直接牵连关系,以及组织中的审计人员也不能与被审计单位发生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联系。
(2)依法定编。按规定应审批的审计组织内部机构,都要核定人员编制数额,并按规定的标准比例审定其内部人员结构;审计人员的配备必须按照编制和结构比例进行,保证审计组织内人员的合理搭配。
(3)依法管理。对审计组织机构,要依法审定其职责范围、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按照规定的办法对其实施管理。如国家审计署对派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有一整套的制度规定。
(二)系统性原则
审计组织是一个对审计业务活动进行决策、计划、领导、控制的独立系统。审计组织管理的系统性原则就是指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审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综合协调。它是通过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统一指挥,按照一定的职能分工集中领导进行协调,即通过确定职能范围,分解具体审计业务,固定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协调。
审计组织的系统性原则,一是要求审计组织内部各部门、层次和环节的各种联系要合理,组织要协调一致,职责分明,指挥统一,同时要求建立日常的组织沟通网络和渠道;二是要求确定组织的层次及部门和人员的分工,使审计组织形成系统的统一,促进审计组织管理的最优化,其内容包括机构设置、性质功能、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等各个方面及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适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审计组织不仅需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需要及时根据审计业务工作任务与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或增或减,或合或分。审计组织管理的适应性,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研究审计组织管理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审计组织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它们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筹划。
(2)要保证重点。对审计组织的发展实行有计划控制、确定发展重点,并与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相一致,同时也要符合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3)要有灵活性。即审计组织要适应审计业务在特定条件下的需要,如组织专案审计或专题临时性审计调查,审计组织管理应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四)效率性原则
通常来说,管理不讲效率就毫无意义,组织管理的效率性是组织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审计业务组织管理的效率性原则要求提高审计组织的效率。因此,在管理上要求组织设置精简,人员配备构成合理、精干。组织内的机构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要以提高审计效能为中心。这里的所谓管理跨度是指一个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指挥的下属层次或人数。一般来说,在保证完成审计组织任务的前提下,机构设置越简、层次越少、人员越精,整个组织就越精干,从而审计组织效率相对提高。效率性原则要求在优化组织结构的同时,寻找提高效率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引入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或目标责任制等。
以上这些原则是审计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应灵活掌握其基本内涵,并根据审计组织的特点和审计专业性的特征,实施对审计组织的协调和控制。2100433B
审计业务组织就是要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直接组织和从事具件的审计业务。正确的审计目标的实现,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组织机构来保证。否则,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有效的和相对稳定的审计组织,机构,只有通过各种组织措施,才能使审计任务得以完成。围绕审计任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措施,构成了审计组织管理的内容。
一、审计组织管理的一般内容
(一)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是指对审计组织应当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管理。对审计组织进行管理,需要一定的专门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它不完全类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在管理方法上应与审计的专业性结合起来。
(二)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可以理解为审计组织管理的制度化管理。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制定和健全法规、制度,形成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制度规范,也就是要求审计组织有一套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与工作规则。
(三)定量化管理
定量化管理是审计组织管理的基础和普遍适用的具体形式。实行定量化的管理,就是要从研究确定审计组织的具体业务任务和职责入手,分析审计人员的结构和具体数额以及审计项目的工作量,使之形成较佳的组合。
二、审计组织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设置相对稳定的审计机构
建立合理、稳定的组织机构,是使审计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它是审计组织运行的前提。为了实现审计组织的职能,必须在审计组织内部设立相对稳定的审计组织,把审计组织的整体职能进行分解。
相对稳定的审计组织是审计业务开展的保障。相对稳定的审计业务职能机构设置要适应具体审计业务管理和实施的需要,分管审计业务事宜。它包括审计组织的设计和建设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1.相对稳定的审计机构的设计。审计组织机构的设计要体现审计业务组织管理的原则,综合反映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的特征。第一,从审计内容看,相对稳定的审计机构设计要适应审计业务量的大小,确定审计业务组织机构的规模;适应审计内容的不同构成,设计审计业务组织机构的构成和人员的构成。第二,从审计对象看,审计组织机构的设计主要是适应审计对象的分布状况。一是审计对象的地域分布,它影响着审计业务组织机构的数量多少。二是部门、行业分布,它影响着审计业务的性质与分工。审计业务组织机构可按照地域、部门、行业特点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如按地域划分,可设置地方派驻机构;按部门、行业划分,可设置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交通、商粮贸、农林水、行政事业等审计业务机构。审计组织机构的领导关系、管理体制也要从怎样更有利于完成审计任务而定。
2.审计组织机构建设。设置相对稳定的审计机构以后,审计组织管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组织机构的效率。审计组织机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彻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审计业务组织机构的目标引导审计组织的业务活动;审计业务活动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而展开。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使审计业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审计组织机构中的每一业务职能分支机构又必须围绕自身的职能范围,服从和服务于审计组织的总目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要体现整体协调的原则。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中,必须明确每一层次和每个职能范围和分工。要实现组织的整体协调,就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相称、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准确及时、指挥统一、协同合作。在审计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理顺好审计组织机构的业务和内部关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业务重复和工作扯皮现象。
(3)要体现精干、高效的原则。在保证完成一定的审计业务任务的前提下,相对稳定的审计业务组织机构的设置越简、层次越少、审计人员越精,整个审计业务组织机构就越精干,审计资源的耗费就越少,从而使审计业务效率和水平相对提高。
(二)组织临时性的审计机构
审计组织不仅需要相对的稳定性,而且需要及时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保持审计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就要求组织临时的审计机构,完成特定的审计业务。
临时性的审计组织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一方面审计业务组织应根据审计对象、范围和任务的不同而相应调整,还可以根据审计业务活动的特点和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因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审计业务组织在承担具体审计项目时,组成临时的审计机构,如审计组等,完全随审计项目的需要而设立,它随审计任务的完成而自行解散,具有临时性的特征。比如审计参与某一专案审计查证,就必须组成临时的审计小组或抽调专门的审计人员,或与检察、纪检等部门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当专案查证完成后,这种临时性的小,组即自行解散,审计人员各自回原来的岗位。
临时性审计组织的管理也是审计组织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临时审计机构的设计要根据具体审计项目任务的要求,组织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作业。对于重大审计项目,涉及多个内部业务职能机构,可联合和分别组织审计小组,同时加强小组和部门之间的协作,对一些重要的、互为联系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利提高审计作业效率。对于重大审计项目组成的审计组,审计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临时审计机构的领导和指导,根据临时审计业务的需要,适当充实或调减临时审计机构的业务人员,及时反映和解决临时机构在作业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充实临时审计机构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按期完成审计任务。
(三)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与协调
审计组织各部门、环节、层次之间各职能机构正常的运行,就要求建立必要的联系渠道,以保证审计组织的有效运行。审计业务组织的日常沟通和协调也是构成审计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
所谓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是指审计组织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和审计组织内部,为实现审计目标,采取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利用审计信息渠道获得相互了解,团结一致,密切合作的过程。它使审计组织的业务活动统一起来,是将审计组织和人员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的有效途径。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在审计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是提高审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保证。审计组织内部各层次的联系是靠沟通实现的,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是靠沟通进行的,组织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是靠沟通传递的。可见,审计组织的活动无一不是靠日常沟通来实现的。第二,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促进审计人员了解和确认审计组织的目标。审计组织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的总目标,是审计组织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这个使组织内部按照一个准则协调统—,的过程,这就是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过程。第三,审计组织的日常沟通有利于激励审计人员,增强组织的效率。多形式、高效快速的沟通渠道,使审计人员得到可知的信息,使审计人员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工作自觉进行调整,从而提高组织效能。
审计组织日常沟通的形式同一般的行政沟通的形式相类同,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包括:
(1)下行沟通。即自上而下的沟通,沟通的内容是上级审计组织的目标、计划、任务以及法律规章,以增强审计组织管理的透明度,获得审计人员的信任和支持,以便上级审计组织的目标、计划、任务以及法规规章得以贯彻执行,
(2)上行沟通。即自下而上的沟通,它是下行沟通的依据。沟通的内容包括审计业务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利于上级审计组织及时了解审计业务开展的情况和成果,研究和解决审计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平行沟通。即同级审计组织以及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审计业务活动开展的经验、做法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平行沟通有助于横向交流经验,改进方法,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2.审计组织的综合协调
协调是组织有效的重要标志和基本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套,使组织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快速准确的办事效率、个人才干的充分发挥,使组织目标能有效地圆满实现。审计组织的综合协调是使审计组织及人员在业务活动等方面协同起来,步调一致,实现共同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的手段。审计组织的综合协调是审计组织日常沟通的结果。审计组织及人员只有在权责分明、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提高审计组织的效率。
有关协调的内容已在第三章中论述,这里只作简单介绍。审计组织综合协调的范围主要包括:
(1)审计组织内部的协调。审计组织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并经常检查,获得协调。
(2)审计组织的上下协调。审计组织的上层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权力和责任体制,以及良好的工作秩序,使审计业务活动形成—-个完整的整体。下层在贯彻执行上层的决定时,遇到重大问题或例外情况,应及时向上层请示报告,以便保持全面、长期协调。
(3)与有关单位的协调。审计组织在开展审计业务过程中,往往与被审计单位、财政部门以及有关经济监督部门发生关系,因而必须通过会谈、协商等方法与有关单位联系,获得理解和支持,以便达到纵横、内外协调的目的。
没有最好不要填
谁有组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的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制度根据《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要求而制定。 第二条 公司的组织、职责、编制,除《公司章程》及其它另有规定外,依本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 组 织 第三条 公司在董事会下...
首先你要明确:施工员的工作范围。 我接触的施工员也就是施工队长和有些地区的测量人员也叫施工员。 施工队长:首先,识图准备(能看懂简单的施工图纸0 了解施工的工序过程和施工工艺。 能够熟练掌握人员的需求...
工程组织管理(1)
1 总 则 第一条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是企业经济效益 的源头,是塑造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企业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保证。针对工程项目一次性和目标明确性的特征,为使总 公司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依据《企业法》、《建 筑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总公司系统 工程管理现状,在总结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本着指导性、 控制性、 实用性的原则,以铁路 、 公路、水利、机场、港口、房建、市政 等工程施工为 主,适用于 总公 司系统 国内工程项目施工 全过程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 共分十六部分 ,分别是总则、工程 组织管理、工 程调度管理、施工 技术管理、施工 布局与 现场管理、施工 进度管理、 质量管理、 安全管理、施工设 备管理、工程 物资管理、营业 线施工管 理、合 同管理、工程 成本管理、
组织管理措施
. 1. 组织管理措施 本项目在认真执行《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 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1.项 目组织管理方式 建立项目牵头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参与, 责、权、利明确的项目 组织管理形式。 本项目的组织单位是中国农业大学, 课题承担单位包括研究院所、 高等院 校和企业等技术研发单位。 在项目组织单位的统一领导下, 课题承担单位各行其责, 共同开 展项目的研究、 示范工作。 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 根据项目建议的整体 框架,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签订任务书; 组织项目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协调 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 的总体规划要求,落实项 目各项任务, 提供项目实施的配套条件和人员投入; 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按要 求汇总、报
一般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行为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对训练与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约束。
工作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应遵守的规则,也称为审计的实施准则或审计的外勤准则,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收集甄别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报告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原则、形式、内容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编写审计报告,运用审计报告的形式,规定审计报告的内容。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做的工作主要有:下达审计通知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民间审计组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考虑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并与委托人就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范围达成共识后,才可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民间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签署的,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等事项的书面文件。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性质,双方一经签字认可,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共同予以执行。
有人认为审计(AUDIT)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和西方国家的“听审”,都含有审查会计之意,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产生的前提不同
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方法程序不同
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审计任务。
职能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