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紫背天葵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多采用扦插繁殖育苗。春季从健壮的母株上剪取6厘米-8厘米的顶芽,若顶芽很长,可再剪成1段-2段,每段带3节-5节叶片,摘去枝条基部1叶-2叶,插于苗床上,苗床可用土壤,或细沙加草灰,也可扦插在水槽中。扦插株距为6厘米-10厘米,枝条入土约2/3,浇透水,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保持20℃),经常浇水,经10-15天成活,而后即可带土移植。在无霜冻的地方,周年可以繁殖,在北方应在保护地内育苗。
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的壤土,土壤为微酸性。每平方米施4.5公斤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深翻,耙平,做成平畦。
灌溉的原则是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在开始采收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1.5公斤,或尿素15克-22克。
摘取嫩稍长15厘米,先端具5个-6个叶片每一次采收时,在茎基部留2节-3节叶片,使新发生的嫩茎略呈匍匐状,约半月后,又可进行第二次采收。从第二次采收起茎的基部只留一节,这样可控制植株的高度和株形。南方地区周年均可收获,北方地区温室生产可周年采收,8月-9月为采收旺季。
初霜前,在田间选择健壮的植株,截取顶芽,扦插在保护地内,留作母株来年使用。保护地内的温度应控制在5℃以上。
产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香港。生于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和山坡林下,海拔700-1120米。模式标本采自广东鼎湖山和罗浮山(合模式)。
紫背天葵是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根状茎球状,直径7-8毫米,具多数纤维状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长6-13厘米,宽4.8-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状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至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等三角形重锯齿,有时呈缺刻状,齿尖有长可达0.8毫米的芒,上面散生短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毛,但沿主脉的毛较长,常有不明显白色小斑点,掌状7(-8)条脉,叶柄长4-11.5厘米,被卷曲长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长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急尖,顶端带刺芒,边撕裂状。
花葶高6-18厘米,无毛;花粉红色,数朵,2-3回二歧聚伞状花序,首次分枝长2.5-4厘米,二次分枝长7-13毫米,通常均无毛或近于无毛;下部苞片早落,小苞片膜质,长圆形,长3-4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无毛;雄花:花梗长1.5-2厘米,无毛;花被片4,红色,外面2枚宽卵形,长11-13毫米,宽9-10毫米,先端钝至圆,外面无毛,内面2枚倒卵长圆形,长11-12.5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丝长1-1.3毫米,花药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微凹或钝;雌花: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宽卵形至近圆形,长6-11毫米,近等宽,内面的倒卵形,长6.5-9.2毫米,宽3-4.2毫米,基部楔形,子房长圆形,长5-6毫米,直径3-4毫米,无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长2.8-3毫米,近离生或1/2,无毛,柱头增厚,外向扭曲呈环状。蒴果下垂,果梗长约1.5-2毫米,无毛,轮廓倒卵长圆形,长约1.1毫米,直径7-8毫米,无毛,具有不等3翅,大的翅近舌状,长1.1-1.4厘米,宽约1厘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弧形,其余2翅窄,长约3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斜;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花期5月,果期6月开始。
一、育苗 紫背天葵节部易生不定根,栽培上大多采用扦插繁殖。于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从健壮的母株上取嫩茎作插条,插条长10-15厘米,具3 -5...
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 &n...
常用的是播种法 1、播种,播前浸种12小时,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小时后开始出芽,待60%~70%"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株,穴深2...
全草入药,有解毒、止咳、活血、消肿之效。
紫背天葵是一种很好的集营养保健价值与特殊风味为一体的高档蔬菜。
葵属于药膳同用植物,既可入药,又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保健品。富含造血功能的铁素、维生素A原、黄酮类化合物及酶化剂锰元素,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对儿童和老人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紫背天葵中富含黄酮苷成分,可以延长维生素C的作用,减少血管紫癜。紫背天葵可提高抗寄生虫和抗病毒的能力,对肿瘤有一定防效。还具有治疗咳血、血崩、痛经、支气管炎、盆腔炎及缺铁性贫血等病症的功效,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更是把紫背天葵作为一种补血的良药,是产后妇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可以炒食用或者和其他原料合烹。
食物名称 | 紫背天葵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2 千卡 |
蛋白质 | 1.9 g |
碳水化合物 | 3.8 g |
膳食纤维 | 2.6 g |
叶酸 | 24 μg |
生物素 | 4.1 μg |
钠 | 19 mg |
镁 | 72 mg |
磷 | 31 mg |
钾 | 367 mg |
钙 | 69 mg |
锰 | 0.8 mg |
铁 | 0.8 mg |
铜 | 0.09 mg |
锌 | 0.37 mg |
硒 | 0.9 μg |
维生素A | 308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5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8 mg |
烟酸(烟酰胺) | 0.27 mg |
维生素B6 | 0.08 mg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3 mg |
维生素E | 0.2 mg |
木棉的栽培技术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朴树栽培技术
朴树栽植技术 一、朴树概述 朴树,别名有沙朴、朴子树、朴仔树。落叶乔木,高达 20m,胸 径 1m;树冠扁球形。小枝幼时有毛,后渐脱落。叶卵状椭圆形,长 4-8cm,先端短尖,基部不对称,锯齿钝,表面有光泽,背脉隆起并 疏生毛。果熟时橙红色,径 4-5mm, 果柄与叶柄近等长,果核表面有凹 点及棱脊。花期 4月;果 9-10 月成 熟。 二、生态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及 肥沃、湿润、深厚之中性粘质壤土, 能耐轻盐碱土。 深根性,抗风力强。 寿命较长,在中心分布区常见 200-300 年生的老树。抗烟尘及有毒气 体。 三、朴树的主要品种 在四川地区,朴树主要品种为小叶朴 、大叶朴、珊瑚朴、西川 朴。 (一)小叶朴 别名:黑弹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 20米,树冠倒广卵形至扁球形。 树皮灰褐色 ,平滑 .当年生小枝淡 棕色,老后色较深,无毛,散生 椭圆形皮孔,去年生小枝灰褐色;冬芽
紫叶天葵(拉丁学名:Newilia plicata(Andr.)Schlt.)是兰科生物,1983年引种。
种名 |
紫叶天葵 |
引种人 |
李秀芳 |
引种时间 |
1983.6.11 |
引种地点 |
广东省惠东 |
引种材料 |
苗 |
红凤菜/紫背天葵(学名:Gynura bicolor)白子菜/白背三七(学名:Gynura divaricata)含PAs。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es)在植物中具有明显的类群特异性。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主要分类群包括紫草科(Boraginaceae)、菊科的千里光族(Senecioneae)和泽兰族(Eupatorieae)以及豆科的猪屎豆属(Crotalaria);此外,在夹竹桃科、兰科、旋花科、禾本科、唇形科中也有一些植物含有这类生物碱。2100433B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Tiān Kuí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Nakedcaule Groundsel。
【别名】紫背天葵、雷丸草、夏无踪、老鼠屎草、旱铜钱草、蛇不见。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
【原形态】见"天葵"条。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利水通淋。主瘰疬痈肿;蛇虫咬伤;疝气;小便淋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种名 | 紫叶天葵 |
引种人 | 李秀芳 |
引种时间 | 1983.6.11 |
引种地点 | 广东省惠东 |
引种材料 | 苗 |
红凤菜/紫背天葵(学名:Gynura bicolor)白子菜/白背三七(学名:Gynura divaricata)含PAs。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es)在植物中具有明显的类群特异性。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主要分类群包括紫草科(Boraginaceae)、菊科的千里光族(Senecioneae)和泽兰族(Eupatorieae)以及豆科的猪屎豆属(Crotalaria);此外,在夹竹桃科、兰科、旋花科、禾本科、唇形科中也有一些植物含有这类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