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工程布局采用“疏控结合,以疏为主”的策略。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特点布置工程。全流域分成八个区进行规划,即上游片三个区:浙西区、湖西区、太湖区;下游片五个区:武澄锡虞区、杭嘉湖区、阳澄淀泖区、浦西区、浦东区。
上游片洪水(山水及本地涝水)在尽可能多蓄和多向长江排出外,主要入太湖;武澄锡虞区涝水向北排入长江,基本不入太湖;浦西区、浦东区涝水以自排为主,可以单独处理;太湖排洪和杭嘉湖区、阳澄淀泖区及武澄锡虞区涝水,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解决。
经过详细的科学论证,并与各省(市)的反复协调,对于太湖流域治理,确定了十一项骨干工程。
(1)太浦河、望虞河工程。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设计年型承泄入湖洪水的50%,也是流域引长江水及水资源调度的骨干河道。
(2)环湖大堤工程。增加太湖蓄水量,设计年型承蓄入湖洪水的50%,保护环湖防洪安全,并安排太湖超标准洪水泄洪通道。
(3)杭嘉湖南排工程。杭嘉湖地区向杭州湾排水的骨干河道,改善杭嘉湖地区排涝条件,也为太浦河排泄太湖洪水腾出行洪通道。
(4)湖西引排工程。太湖上游湖西地区向长江排水的骨干河道,改善湖西地区排涝条件,减少上游入太湖水量,减轻太湖洪水压力,也是引长江水补充当地水资源不足并补给太湖的重要骨干河道。
(5)武澄锡引排工程。太湖以北低洼地区连通长江的骨干引排水河道。
(6)东西苕溪防洪工程。浙西山区丘陵向太湖排水的骨干河道,并保护东部杭嘉湖平原。
(7)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通道、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该四项工程跨省际边界,主要解决跨省排水问题,协调省际水利矛盾。
治理太湖十一项骨干工程是有机的整体。就其防洪作用而言,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为解决太湖洪水出路的骨干工程,有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和杭嘉湖南排等四项工程;第二类是位于一省境内,对改善流域总体防洪除涝条件也有重要影响的骨干工程,有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和东西苕溪防洪等三项工程;第三类是为解决流域重点低洼区治理、协调省际边界水利矛盾的工程,是形成流域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杭嘉湖北排、红旗塘和拦路港、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等四项省际边界工程。各骨干工程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组成流域控、蓄、排的统一体系,完成流域遇设计洪水年223亿立方米洪水有效的蓄泄任务,确保太湖流域的安全 。
流域防洪选用1954年5~7月降雨过程作为全流域的防洪设计标准,其最大90天降雨量频率约为50年一遇。造成地区性洪涝灾害的还有地区性局部短历时暴雨。各分区的防洪标准和设计暴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 供水选定1971年4~10月降雨过程作为全流域的供水设计标准,其7、8两月流域用水高峰期降雨量保证率为94%。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任务: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供水、航运和改善水环境的效益。规划的原则是: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分期实施。
治理洪灾是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流域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地势低洼而又是产业集中地区。流域治理需统筹低洼地区的排涝。
流域内工农业需水量较大,遇干旱年份,流域年降水量减少到正常年份的50%~70%,工农业缺水比较严重。黄浦江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需向黄浦江补充清水,改善上海市取水口江段水质,因此,供水也是太湖流域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流域治理中还充分考虑水运的要求,尽量不设闸,少设闸,论证后非设不可的地方,在通航工程尺度上满足通航要求 。
工程布又叫土工布,一种地基处理卷材,是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材料,覆盖在地基土层之中,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对下部地基的渗入,也可以防止地基深处地下水对上部地基的侵泡。
彩条工程布,这个是学名 ,聚录乙烯
布线工程,也叫结构化布线工程,或叫智能化布线工程,是指对数据传输系统、语音通讯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等的预埋布线。一般,布线工程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
1987年国家计委批复同意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建设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杭嘉湖南排、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溪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通道十项骨干工程。在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十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在1997年国务院治淮治太第四次工作会议上,明确治太工程增加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上述十一项工程简称治太骨干工程。
11项骨干工程完成后,遇设计典型年(1954年)洪水,太湖流域汛期的5月~7月,环太湖大堤可调蓄进入太湖洪水总量的1/2,约45.6亿m3;望虞河、太浦河各承担太湖外排洪水量的1/2,分别为23.1亿m3和22.5亿m3;杭嘉湖南排承泄22.7亿m3水量人杭州湾,减少了杭嘉湖地区排入黄浦江水量,为经由太浦河进入黄浦江的太湖洪水腾出行洪通道;湖西引排和武澄锡引排工程排人长江水量17.4亿m3,减少入太湖洪水量;东西苕溪防洪工程将浙西山洪导流人太湖,减免山洪东侵杭嘉湖平原造成的危害。望虞河、太浦河和环湖大堤还是流域水资源补充和调节的重点骨干工程。以上工程建成后,可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调蓄,洪水北排长江、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及从长江引水经太湖调蓄,向太湖下游及沿湖地区供水的水资源工程体系。
望虞河工程
南起太湖滨沙墩口,北至耿泾口入长江,全长60.8km,均在江苏省境内,为一等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工程、望亭水利枢纽和常熟水利枢纽。
(1)河道工程。底宽80m~90m,底高程3.0m(吴淞高程,镇江基面,下同),两岸建堤防、护岸、支河口配套建筑物以及跨干河桥梁。
(2)望亭水利枢纽。位于望虞河太湖侧,与江南大运河相交处的望亭镇,两河采用立交方式:上部为运河,下部为望虞河底涵并结合建闸以控制太湖与望虞河的水量交换。底涵分9孔,总过水断面积为400m2。为沟通望虞河与运河水运,建船闸2座,分别连接运河与其两侧望虞河河道。
(3)常熟水利枢纽。位于望虞河长江侧出口处,由节制闸、泵站和船闸组成。闸、站结合布置:中间为泵站,由9台立式轴流泵组成,以流道控制双向抽水,引排两用,总装机容量9000kW,设计抽水能力180m3/s;两侧各3孔节制闸,总净宽48m;连通望虞河和长江的船闸位于枢纽西侧,规模为16mXl90mX3.0m。
太浦河工程
西起太湖滨横扇镇,东接泖河,经斜塘人黄浦江,全长57.6km,其中江苏境内40.73km,浙江境内1.63km,上海境内15.24km,为一等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工程、太浦闸加固和太浦河泵站工程。
(1)河道工程。底宽150m~128m,底高程-1.5m~-5.0m,两岸建堤防、护岸、支河河口涵闸及跨干河桥梁。
(2)太浦闸加固。太浦闸位于太浦河进口处,是控制太湖洪水下泄量和太湖向下游供水的控制建筑物,始建于1958年。全闸计29孔,总净宽116m,1991年大水后进行了改建。
(3)太浦河泵站。建于太浦闸南侧,由6台斜15°轴流泵组成,白太湖向太浦河引水,总装机容量6000kW,设计抽水能力300m3/s 。
环太湖大堤
太湖岸线全长393.8km,其中江苏段334.4km,浙江段59.4km。扣除沿湖山地,环太湖大堤全长282.0km,其中江苏段217.0km,浙江段65.0km。工程主要包括大堤土方、迎湖面挡墙和护岸、沿线口门控制建筑物、防汛公路等。
大堤按各堤段保护范围的重要程度,分别定为二等一三等工程。太湖设计洪水位4.66m。湖面风浪是确定堤顶高程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湖面吹程,大堤顶高程分别为7.0m~7.8m。
环太湖出入湖口门计225处,其中江苏146处,浙江79处。按入湖口门敞开、出湖口门建闸控制的原则,大堤沿线口门自常州武进港口起,以顺时针方向至湖州长兜港止,除长兜港外各口门均建闸控制,沿线共建节制闸85座、船(套)闸52座。
杭嘉湖南排工程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涝水排人杭州湾的工程体系,由沿杭州湾的4个出海口门建筑物(一等工程)及相应的河道工程(三等工程)组成:
①南台头闸,4孔总净宽48m,配套河道长80km。
②长山闸,7孔总净宽56m,配套河道长75km。
③盐官下河枢纽,由挡潮闸和泵站组成,闸站结合并列布置,4孔闸总净宽48m;泵站由4台斜15°轴流泵组成,设计抽水流量200m3/s;配套河道长25km。
④盐官上河闸,1孔净宽8m,配套河道长23km。各河道全线护岸,沿线配套涵闸计60座 。
治理太湖骨干工程分为3类。
第1类是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主要目标的重点流域骨干工程: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杭嘉湖南排工程。
第2类是以地区排涝和引水效益为主、对流域防洪也有重要作用的骨干工程: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溪防洪工程。
第3类是协调形成总体规划方案必须包含的省(直辖市)际边界工程: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 。
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供水、航运和水环境等效益。流域防洪以1954年实际降雨过程作为设计标准,该年最大90d降雨量约相当于50年一遇;各水利分区防洪、排涝一般选用当地20年一遇的短期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流域供水以1971年实际降雨过程作为设计标准,该年7、8两月(流域用水高峰期)降雨量保证率为94%。
国家计委于1987年批准了该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方案。遵照国务院决定,治理太湖工程于1991年冬全面开工建设,预计于2002年基本完成。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由于治太骨干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受灾面积有所减少,防洪效益开始发挥。
治太骨干工程(backbone works of the Taihu Lake) 是指太湖流域治理和各类御水的骨干工程。1991年长江、淮河大水以后,针对太湖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对太湖流域进行水利综合治理,其骨干工程体系由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杭嘉湖南排、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溪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和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等11项骨干工程组成,投资总额98亿元 。
通过治太骨干工程的建设,太湖流域的防洪除涝条件、水环境和航运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供水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如再遇1954年型大水,太湖最高水位将不超过4.65m(1954年实况水位),下游平原地区洪水位均有较大幅度降低,保证流域整体安全。治太工程完成后,各地区对当地局部暴雨的防洪标准一般都已提高至10~20年一遇。各区供水条件亦将有较大改善,如遇1971年型枯水,沿长江可引水76亿立方米,显著抬高湖西、武澄锡虞、阳澄淀泖、杭嘉湖等区的河网水位,加大黄浦江净泄流量,改善上海市黄浦江取水口江段水质。
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过程中,流域遭遇了1993、1995、1996年的三次常遇洪水及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已建工程均发挥了应有的减灾效益。
1999年6~7月,太湖流域发生了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水位达5.08米,超过设计水位0.43米,治太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1999年洪水规模大于1991年,但通过已建治太工程的调度运用,流域洪涝灾害却远小于1991年并降到了最低程度。初步估算,1991~1999年,建设中的治太工程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约158亿元(其中1999年为92亿元),为同期治太工程建设投入的2.5倍,充分证明了国务院治太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在1999特大洪水中,治太已建工程普遍超设计标准运用,但各类建筑物安全运行,经受了考验。实践证明,治太工程的建设质量是好的 。
通过治太骨干工程的建设,太湖流域的防洪除涝条件、水环境和航运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供水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如再遇1954年型大水,太湖最高水位将不超过4.65m(1954年实况水位),下游平原地区洪水位均有较大幅度降低,保证流域整体安全 。2100433B
治淮19项骨干工程总体评估思路概述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流域面积为27万km2,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平原和为数众多的湖泊、洼地,平原(含湖泊)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
涧里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措施
根据涧里灌区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节水改造措施的方案比选,选用渠道混凝土衬砌的节水措施来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大大提高了灌区渠系数利用系数及灌溉水的利用率。
治淮骨干工程是国务院明确限时完成的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具有周期短、任务重、协调难、要求高等特点,也面临着环境影响评价、土地预审、移民补偿政策调整等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淮委会同沿淮四省水利厅明确了治淮前期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各个重点项目 前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全面推动了治淮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12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剩余7项工程共需编制的13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全部上报水利部。其中淮干整治、淮北大堤加固、南四湖湖东堤、刘家道口枢纽、新沂河整治、沙颍河近期治理6项工程的可研报告已批复,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新沭河治理、沂河沭河及邳苍分洪道治理、分沂入沭扩大、南四湖湖内5项工程可研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补充工程、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2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水利部;23项初步设计中已完成18项,其中12项已批复。
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包浍河初步治理、怀洪新河续建和入海水道近期治理等6项工程已竣工验收并发挥效益;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汾泉河初步治理、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等3项工程已基本完成;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奎濉河近期治理、洪汝河近期治理、沙颍河近期治理等10项工程在建。
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估算总投资447亿元,至2006年9月底共完成投资257.89亿元,占总投资的57.7%。
入江水道巩固工程、分淮入沂续建工程、洪泽湖大堤防洪抗震加固工程已于1997年通过竣工验收,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已于2000年通过竣工验收,怀洪新河续建工程于2004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2006年10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是淮河干流下游主要泄洪通道,位于江苏省淮阴市(现淮安市)、扬州市和安徽省天长市境内,上自洪泽湖三河闸下至长江三江营,全长157.2公里。工程按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9.5米标准进行加固。工程于1991年11月开工建设,1997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1.72亿元。
分淮入沂是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之一,位于江苏省淮阴市(现淮安市)境内,南起洪泽湖,北至新沂河交汇口,全长97.5公里。该工程是淮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续建工程于1991年冬开工,1997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0.75亿元。
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下游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屏障,1991年该工程被列为治淮骨干工程之一,按设计水位16.0米、校核水位17.0米进行加固,工程1992年2月开工建设,1997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0.83亿元。
包浍河是豫、皖两省在淮北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之一,包浍河初步治理干流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筑堤,3年一遇的82%除涝标准挖河。工程于1994年3月开工建设,2000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为3.44亿元。
怀洪新河流经安徽怀远、固镇、五河和江苏泗洪县,干河全长121公里,是淮河中游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工程于1972年动工兴建,1980年停缓建。1991年淮河大水后,怀洪新河续建被列为治淮重点工程之一,199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23.81亿元。
淮河入海水道是承泄洪泽湖洪水的重要防洪工程,关系到里下河、渠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分近、远两期建设,近期工程按洪泽湖100年一遇设计洪水、行洪2270立方米每秒确定。近期工程于199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6月通过通水验收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为41.17亿元。
汾泉河是黄淮海平原跨豫皖两省的主要边界排水河道,干流全长243公里。工程1998年动工兴建,已批的各年度工程已基本完成,淮委实施段已进行竣工验收,河南实施段正在进行竣工审计,近期安排竣工验收,安徽实施段正在做总体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工程总投资3.93亿元。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现有大型水库50座,1986年、1992年水利部确定需除险加固的第一、二两批淮河流域大型病险水库包括宿鸭湖水库、陡山水库等共20座。除江苏的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及山东的冶源水库、跋山水库、岩马水库尚未完成外,其余工程已竣工验收。
(1)小塔山水库工程:2002年3月,淮委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10700万元,总工期30个月。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准备进行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
(2)石梁河水库工程:1998年,淮委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17886万元,总工期4年。工程于1999年11月开工,2003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3)冶源水库:1996年10月,山东水利厅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5331万元,总工期3年。工程于1997年2月开工,2005年8月主体工程验收,尚有放水洞、库区建设等工程未完成。
(4)跋山水库:1998年12月,淮委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12960万元,总工期3年。工程于1998年12月开工,2002年9月主体工程验收,尚有库区建设、管理单位设施等工程未完成。
(5)岩马水库:1994年,淮委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4731万元,总工期3年。工程于1994年5月开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尚有副坝后坝坡翻修、防浪墙、管理设施等未实施。
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中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总体初步设计于2001年批复,2001年12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河南、安徽省淹没影响处理工程正在抓紧扫尾,2006年6月30日,主体工程通过淮委主持的竣工初步验收,计划2006年底进行总体工程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22.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