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生对于定理的判定和应用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课先通过建筑工人用三角板检测墙角线、门框线与地面是否垂直这一常见实例,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再利用手中的书本演示直立于桌面,提出书本与桌面垂直需要满足什么要求?然后通过三角形纸片翻折试验,把实例抽象成图形,进而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定理,并通过反例质疑,再次强调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直线必须“相交”这一重要特征,并通过例题及时巩固,最后通过实际操作演示验证定理。 将这个知识点设计成微课,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定理的内容,也能加强学生对定理应用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定理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高效地学习。微课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并且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课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书本演示直立于桌面,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三角形纸片翻折试验,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定理,并通过反例质疑,例题及时巩固、实际操作演示验证定理。
我个人论文虽然写起来很费劲,一点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去发现问题,在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有数不清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当你试着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所有的问题连贯起来就是一篇论文。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
设计思路1. 构思,根据地域流行趋势首先构思出服装的轮毂,要点,需要搭配的时尚元素!2.选料,选好所用的面料、辅料、装饰用料,这些都是关键!3. 根据效果图要纸样师做出基本纸样,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
平面与平面垂直地判定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学设计 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王 璐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A 版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中立体几何的内容更加注重定义、 定理的产生和联系, 从而形成完整 的知识结构体系。 而平面与平面的垂直是两个平面的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是继 教材直线与直线的垂直、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之后的迁移与拓展。 因此这一节的学 习对理顺学生的知识架构体系、提高学生的綜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 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能力目标 (1)借助对图
平面与平面垂直地判定与性质教案设计-9.3完美版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案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 授课内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授课班级 15级建筑财会对口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地点 2楼教室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模块下册 《数学》 第九章第四节第三小节 依据理论 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建筑方面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其运用本节课 的知识服务于专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感悟“垂直人生”,树立实事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大全 及解决措施 通过话剧,引出课题,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提出问题;
当直线是平面的斜线(相交但不垂直)时,斜线与其在平面的射影的夹角,叫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规定:当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0°;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90°.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π/2].
(1)定义法
按照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一般通过面的垂线,确定斜线射影。转化成斜线与射影的夹角。然后,解三角形求角。
(2)法向量法
1°转化成平面的法向量,与斜线的方向向量所成角的余角,或补角的余角。即用公式
sin<向量n,向量b>=|n·b|/|n||b|.
2°转化成斜线的方向向量, 与斜线射影方向向量所成角,或补角。即用公式
cos<向量a,向量a′>=(a·a′)/|a|| a′|.
菱形的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定义)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100433B
还有垂直轴定理:垂直轴定理
一个平面刚体薄板对于垂直它的平面的轴的转动惯量,等于绕平面内与垂直轴相交的任意两正交轴的转 动惯量之和。
表达式:Iz=Ix+Iy
刚体对一轴的转动惯量,可折算成质量等于刚体质量的单个质点对该轴所形成的转动惯量。由此折算所得的质点到转轴的距离 ,称为刚体绕该轴的回转半径κ,其公式为 I=MK^2,式中M为刚体质量;I为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的量纲为L^2M,在SI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kg·m^2。
刚体绕某一点转动的惯性由更普遍的惯量张量描述。惯量张量是二阶对称张量,它完整地刻画出刚体绕通过该点任一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
补充对转动惯量的详细解释及其物理意义:
先说转动惯量的由来,先从动能说起大家都知道动能E=(1/2)mv^2,而且动能的实际物理意义是:物体相对某个系统(选定一个参考系)运动的实际能量,(P势能实际意义则是物体相对某个系统运动的可能转化为运动的实际能量的大小)。
E=(1/2)mv^2 (v^2为v的2次方)
把v=wr代入上式 (w是角速度,r是半径,在这里对任何物体来说是把物体微分化分为无数个质点,质点与运动整体的重心的距离为r,而再把不同质点积分化得到实际等效的r)
得到E=(1/2)m(wr)^2
由于某一个对象物体在运动当中的本身属性m和r都是不变的,所以把关于m、r的变量用一个变量K代替,
K=mr^2
得到E=(1/2)Kw^2
K就是转动惯量,分析实际情况中的作用相当于牛顿运动平动分析中的质量的作用,都是一般不轻易变的量。
这样分析一个转动问题就可以用能量的角度分析了,而不必拘泥于只从纯运动角度分析转动问题。
变换一下公式角度分析转动
1.E=(1/2)Kw^2本身代表研究对象的运动能量
2.之所以用E=(1/2)mv^2不好分析转动物体的问题,是因为其中不包含转动物体的任何转动信息。
3.E=(1/2)mv^2除了不包含转动信息,而且还不包含体现局部运动的信息,因为里面的速度v只代表那个物体的质心运动情况。
4.E=(1/2)Kw^2之所以利于分析,是因为包含了一个物体的所有转动信息,因为转动惯量K=mr^2本身就是一种积分得到的数,更细一些讲就是综合了转动物体的转动不变的信息的等效结果K=∑ mr^2 (这里的K和上面的J一样)
所以,就是因为发现了转动惯量,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转动问题,就有了价值。
若刚体的质量是连续分布的,则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可写成K=∑ mr^2=∫r^2dm=∫r^2σdV
其中dV表示dm的体积元,σ表示该处的密度,r表示该体积元到转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