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学科受到 前所未有的重视,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随之不断扩大。 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到国家和地方的资源经济、土地管理、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利用、 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各级政府部门、 各类相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及企业从事 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技术研发等工作。
1、加强专业基础学习 业基础学习
2、加强专业基础学习,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拥有充分自主权 前期不分专业方向打通培养, 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可在两个专业方向自由选 择其一深入学习。
3、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本科阶段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 人才培养 模式灵活多样。学生既可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即进入社会就业,也可完成本科阶 段学习后即通过保送或者考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或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 优秀者可公派出国留学。
4、 坚持小班授课,实现因人而异、充分挖掘潜能的精英教育 依托具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完整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 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科学 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80%本科生课程均由教授、副教授亲自主讲,坚持小 班授课,实现因人而异、充分挖掘潜能的精英教育,构筑高精尖人才培养通途。
5、设立本科生导师制,促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 设立本科生导师制,
6、四年级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实现个别指导、因 材施教。第 5 学期,教师根据各自的科研任务提出接收学生的条件,学生则根据 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兴趣,与相关教师沟通。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指导 教师。 第 6-8 学期,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组织的各类教学、科研活动,巩固所学 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锻炼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
7、拓展学生参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包含实验和实习环节的课程。 每学年暑期安排 2 学分的野外实习。各学年的实习内容与理论课程教学 计划紧密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2004-2010 年期间,资源科学 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累计主持各级各类项目 49 项,参加人数累计 135 人。
8、积极推进本科教育的国际化 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马里兰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及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等欧美多所大学在学生联合培养、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设有直接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德国斯图加特深造、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 派研究生等项目。
9、设立高额度、高覆盖率的奖学金 除学校颁发的各类奖助学金外, 招生学院另设有总额高达 200 余万元的企业 奖学金,学生覆盖率达到 60%。所有类型的奖助学金覆盖率则达到 100%。
资源科学导论、经济学原理、地质与矿产资源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有测量与地图学、地貌学基础、气候与气候资源学、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植物 与植被资源学(含实验) 、土地资源学、普通生态学、遥感原理、数据统计分析 与实践、地理信息系统(含数据库原理) 、管理科学原理、系统工程。 资源经济与管理方向: 资源经济学、生态系统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城 资源经济与管理方向 市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资源测算的理论与方法、循环经济学、资 源利用影响评价技术、资源政策与法。
土壤理化分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生态系统管理学、土地信息学、土地规划学、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资源测算的理论与方法、土地 政策与法。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比较特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它是机械与材料相结合的专业,某些大学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开设在机械学院而非材料学院。通常简称为材控,一般分为四大类,焊接成型及控制、铸造成型及控制、压...
市政道路设计的,就是排城市下水道粪便和垃圾的
一般有2个选择:第一,走企业路线。在食品企业搞产品设计、研发,刚毕业的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先当车间生产储备,工作环境不好,时间也不好,有的企业经常需要跟着生产线倒班,很累,工资又不高。运气好的可以直...
专业名称: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受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081105
毕业生毕业后可继续深造,公派留学;攻读本校或其他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保送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
随着资源的逐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应运而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资源循环专业的高级人才来解决。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现状、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课程体系、专业教材、学科发展、实践基地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在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有的实践环节培养体系需要进行适时修订。以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设置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基础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等环节出发,分析了目前的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改革方案。
ISBN:9787040552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3067950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分为两个部分,首部分收录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报告21篇,内容涵盖化工、冶金、生物、环境等多个交叉领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专业建设建议;第二部分收录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教学论文28篇,主要围绕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课程的改革实践思考,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阅读《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有助于加深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情,促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
《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既适合从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也适合学习该专业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等。
目录
专业建设进展报告
安徽工业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教改进展
北京工业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长春工业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东北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与高值化利用产业人才提升计划
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吉林化工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江苏理工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南昌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南开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山东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展
三明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山西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天津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武汉纺织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展
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建设
专业建设教学论文
“再生金属冶金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小结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初探
浅谈“生物质利用工程”课程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管窥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资源循环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与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基于成果导向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加工学”课程建设研究
如何调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谈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
“产业生态学”课程中生命周期评价案例教学实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负面环境问题的课程探讨
“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课程改进探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校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调查研究引入“环境经济学概论”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
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再生资源产业管理与政策”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我国生产生活系统间再生资源循环链接研究
我国磷石膏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废电池资源循环系统分析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科教融合助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建设
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本书共8章,首先介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背景与培养目标,然后详细阐述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以及与资源循环利用科研、生产密切相关的现代分析仪器与测试技术等内容。全书共设计3个实验模块,包括23个专业实验,内容涵盖物质基本性质测定原理与方法、复杂体系物质传递与分离过程、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等,力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同时,为培养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责任与安全意识,引入责任关怀与实验室安全风险控制教育内容。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再生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节能减排效益分析等资源循环相关的知识和技术问题,以适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资源再生利用、材料回收加工等。例如:再生纸的生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塑料的回收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