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依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草原植被分为:
①草甸草原。草原中最喜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主要是杂草类,其次为根茎禾草与丛生苔草,典型旱中生丛生禾草仍起一定作用;
②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
③荒漠草原。为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称:欧洲匈牙利草原叫普斯塔(Puszta),俄罗斯草原叫斯特帕(Steppe),北美草原通称普列利(Prairia),南美草原称潘帕斯(Pampas)。
在北半球温带,天然草原几乎是连续地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介于森烈地带和荒漠地带之间的辽阔平原、高原和台地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南半球温带地区,在南美洲的南部和亚热带非洲,草原也占一定面积,但远不如北半球发达。另外,在具有同等微温干旱生态效应的特殊环境下,草原还可以越带出现在远离典型草原中心的荒漠区山地,并在垂直带谱中占据着相应的位置。
①欧亚草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区。根据区系地理成分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欧亚草原区可区分为3个亚区:黑海-哈萨克斯坦亚区、亚洲中部亚区和青藏高原亚区。
②北美草原,分布在北纬30°~60°、西经89°~107°之间的北美平原,从东向西形成高草普列利、中草普列利和矮草普列利3个草原类型。
③南美草原,分布于南纬29°~39°之间的南美广大平原。
草原植被为适应干旱的气候,一般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完善;根系发达,根量大于地上枝叶生物量;草群中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占多数,高位芽植物极少。草原植物更新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为辅,增加新生个体和繁衍后代的主要方式是分株撒裂和不定芽根蘖。草原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种的饱和度变化较大,每平方米波动幅度在8-35种之间。靠近森林区一侧,水热组合条件比较优越,草群高大茂密,层片结构复杂,季相华丽,生产力较高;毗邻荒漠区一侧,降水少,干燥度高,草群逐渐稀疏低矮,外貌单调,生产力明显降低。根据草群组成和层片结构的差异,通常把草原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3个亚型。
是草原中较湿润的类型。发育在黑钙土(或黑垆土)上,建群种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
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类型。发育在栗钙土上,建群种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有时还混生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形成独特的灌木草原。
是草原中最干旱的类型。发育在棕钙土(或灰钙土)上,建群种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常混生大量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有时还可成为共建种,形成荒漠化草原,雨季一年生植物层片和地衣、藻类层片的作用明显增强。
从热量生态来看,在北半球温带北方的草原属中温型草原,温带南方的草原更接近暖温型草原,而在高寒山地发育形成的草原(如中国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米以上的草原),属高寒型草原。在土壤水分状况不稳定和发生生理性干旱的盐渍化条件下,往往会形成耐盐耐旱的草本群落,称盐湿草原或碱性草原。
亚洲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有很大的一致性,这是因为生物、气候都是重要的成土因素。分析两者的分布规律,可以观察到亚洲的植被以下几个特点: 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如...
温带草原中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占优势。在禾本科中,又以丛生禾草针茅属(Stipa)最为典型
植物群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占优势,其中丛生禾草针茅属最为典型。此外,菊科、藜科和其他杂类草也占有重要地位。草原群落外貌呈暗绿色,植物体高度不大,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普遍具有旱生结构,如叶面积缩小...
草原植被主要由各种天然杂草或人工牧草及分散生长的树木组成。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能改良草原土壤。豆科牧草根部与固氮根瘤菌共生,能将大气中的氮合成含氮化合物,具有生物固氮功能。如每年每公顷草木樨能固氮127.5千克,苜蓿能固氮330千克。草原植被每年产生的大量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积累。
草原植被与森林植被一样,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固定流沙。据测定,北方牧场、农闲地与庄稼地土壤冲刷比林地和草地大40-110倍。在降水较多地区,牧草地的保土力为作物地的300-800倍,保水力为作物地的1000倍。我国南方亚热带草山牧场,降雨量大且多暴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故牧场只能设在缓坡。近年国家推行草场实行围栏分区轮放,控制适宜的放牧强度和轮放周期,促进牧草再生,实现持续利用,同时防止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
草地类型是反映植被基本特征一致、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所有草原地段的总称。草地类型本身就客观地反映了区域的水热、地形和土壤等生态条件,而且是用草原分类系统来表达各类型草地的从属关系,并通过草地类型组合特点,分析草地植被发生学上的联系。草地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是:在草地发生与发展规律指导下,根据草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加以抽象、类比,按其实质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各类草地的发生学关系,确定其发生系列等。其中,草地的生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以及草地植被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草地植被发生学屮最为关键的生境条件之一,同时决定着草地类型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草地类型学理论产生于草地发生学,即草地类型来源于草地的发生。草地受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形成了类型各异的草地。其中,气候条件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水热要素的差异决定着草原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基本糸件,水热条件越好,草原植物生长越繁茂,草原生物群落结构越稳定,反之,则逐渐衰亡或衰败,表现为草原生物对环境中水热要素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气候要素空间上的有规律分布,也促成了草原植被的地带性分异,并决定着草原类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草原生物对气候因素的高度适应性。具体地说,这种草原生物对气候要素的适应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产生相应的草原生物群落,形成各具特色的草原生态系统,更为主要的是气候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性,在草地植被形成过程的诸因素中具有较髙的稳定性,并在生境条件各项因素中居主导地位,并成为草原植被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2)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也是草原植被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生境因素之一。土壤和土壤质地是植物在陆地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基本攴撑体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体,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草地植物的营养组成、生长发育、种类成分和草地生态经济类群,而气候和土壤对草地植物的作用又因为地形、地貌、地势的不冋而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地形、地势有把区域水热条件再分配的作用过程和能力,进一步影响着土壤的堆积和剥蚀尽管地形对草原植物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是通过调节环境中光、热、水、气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巨地形制约着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使草原植被按着地形、地势特点进行有规律的分布,并且也使这些自然条件和草原植被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生境条件中的地形因素也是草原分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之一。
(3)草地植被
草地植被是构成草地的主体因素,也是划分草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地植被是自然条件和生物活动综合作用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类从事草原保护、放牧利用等生产性经营活动的直接对象。每一类型的草地植被都反映着本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发育的强度和草地的自身性状。草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草群覆盖度、草层髙度、株丛密度、物种频度,以及生物生产力水平、植物的生物学性状等,都是草地植被综合性状的具体表现,不同的草地植被类型反映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草地植物种类、群落结构、植被特征是反映草地自然特性和生态经济特性最活跃、最灵敏的指标,也是划分草地类型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
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东伸,经罗马尼亚、苏联和蒙古,直达中国,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由南萨斯喀彻温河始,沿经度方向南抵得克萨斯,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带(Pra-irie);在南美洲,主要集中于阿根廷和乌拉圭,称为潘帕斯群落(Pampas);在非洲主要分布于南部,面积很小。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发达,其郁闭程度常超过地上部分。多数植物根系分布较浅,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层中。植物的发育节律与气候相适应,季相明显。以营养繁殖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为主。虽然各地组成草原的植物种类差异很大,但针茅属(Stipa)植物普遍,特别在欧亚草原植被中表现更为明显。
草原植被的生产力因地区和群落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75-1050克/米2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变异梯度,为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世界各地的黑钙土草原大多已被开垦为农田,成为生产粮食的主要基地。草原群落中拥有多种药用植物、珍奇动物等,可供开发利用。草原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还在防止风蚀、减轻水土流失、促进土壤肥力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2100433B
典型草原植被恢复课题现场验收:优质牧草增产3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典型草原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目前进行现场验收。据了解,该课题由内蒙古大学牵头实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参与合作。课题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域,根据不同退化阶段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特征,研发人工草地种植的适宜区选择技术,以家庭牧场为单位进行试验示范,进而提出基于生产单元的、多尺度典型草原植被恢复与利用技术集成模式。
围栏封育对盐池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通过对盐池县不同立地类型围栏内外封育3年的荒漠草原植被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后,荒漠草原草本植物密度围栏内比围栏外增加了2~10株/m2、盖度增加5%~38%。草原围栏内产草量比围栏外增加了560~2 077.7 kg/hm2,固定沙地白沙蒿的减少使得围栏外产草量比围栏内高594.8 kg/hm2;围栏封育后荒漠草地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围封草地上的退化指示植物逐渐从群落中退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增加。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Pielou、Partrick和Simpson指数都发生了变化,群落植被的丰富度得以改善,优势植物的优势地位也逐渐明显,而且植被分布也趋向均匀稳定。
稀树草原的起源,一种看法认为是原生性的,全年内保持相对高的温度和降水显著不均是发育稀树草原的主要原因。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次生性的,是由于包括刀耕火种在内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火灾破坏森林植被后形成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不透水层,产生积水与干旱的季节性交替,不利乔木生长而形成的。热带稀树草原禾本科草类丰富,草食和肉食动物很多(见稀树草原动物群),是发展畜牧业和建立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良好基地。
气候性稀树草原植被 在非洲东部和撒哈拉大沙漠南部发育最典型,是热带季雨林植被和热带荒漠植被两种地带性植被之间的过渡类型。savanna(中译名萨王纳)最初是指非洲的稀树草原。这类地区年降雨量虽在 500毫米以上,但在持续2~7个月的干旱期降雨量甚微,限制了植物生长。在群落中,粗硬的多年生禾草,如须芒草属(Andropogon)、 黍属(Panicum)等占据优势。草高1~2米,个别种类如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可达5米。雨季草类生长旺盛,但密草丛间时有裸地出现;旱季草枯,转入休眠。散生的乔木通常低于15米,株间距约15~20米,具有旱生形态或旱季落叶特征。其中形态奇异的伞状金合欢 (Acacia spirocurpa)和猴面包(Adansonia digitata)成为非洲稀树草原的标志。澳大利亚海岸森林带向内陆过渡为气候性稀树草原,散生有能适应较长旱季的桉树属(Eucalуptus)乔木。印度半岛和中印半岛内陆也有气候性稀树草原分布。
南美洲的稀树草原虽然也受到干湿季节变化影响,但其中很大部分属于受土壤制约的类型。如奥里诺科河流域地表下砖红壤型风化壳阻碍乔木根系下扎,只有少数裂隙成为疏生乔木吸收深层水的孔道,形成里雅诺群落;巴西地盾上土壤过于贫瘠,致使树木稀少,形成禾草为主的坎普群落。
在中国海南岛西部和滇南河谷都可见到稀树草原,主要草木植物为热带亚洲常见的黄茅属(Heteropogon)、三芒草属(Aristida)、白茅属(Imperata)植物,散生乔灌木主要是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厚皮树(Lameacoromandelica)、银柴(Aporosa chinensis)等。但其中大部应属人为破坏天然植被后产生的次生类型,或是受局部地貌条件制约产生焚风效应的结果。
长芒草的分布区主要处于北方农区或农牧区交错地区。原始的草原植被已大量被开垦,天然植被只能在山地阳坡、半阳坡、路边及老撂荒地中可见片状镶嵌分布。在宁夏南部一些中低山地还见到局部保留较好的长芒草于草原植被。长芒草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 5-10℃≥10℃积温 2300-40000℃,年降水量300-650mm,处于暖温带、温带的半于旱、半湿润区。优势土为黑垆土或淡黑垆土,有时也见于碳酸盐褐士,但向北可伸入350--250mm降雨量的淡灰钙土荒漠草原地带,在这里常以偶见种出现,在水分条件稍好的山地或山麓地带,多度增加且生长良好。耐旱性方面,它次于短花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等,实为一种典型导生至广早生的草种。据在山西省黄土高原测定,长芒草在5月25日的蒸腾强度为 3.95g/dm2叶片小时。7月 30日测定为4.41g/dm2叶片小时。其蒸腾比(水分子数/二氧化碳分子数)为427.35利用水分效率中等。相反,它的持水力却较低,失水较快(表41-1)。 这在调制优质于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对长芒草几项生产一生理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在温度中等,光照较低的状态下,它的净光合速率较高。说明它在温带南部及北暖温带地区,光照中等时生产量较高(表41-2)。与此同时,长芒草的暗呼吸则较低(表41-3),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从长芒草的解剖结构及其CO2补偿点为中等程度,可以判定它为C3草类(表41-4)长芒草形成群落的稳定建群种,常与万年蒿、茭蒿、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冰草(Agro卢yron sP.)、隐子草(Clestogenes sqarrosa)等组成广泛的旱生一半早生群落,群落生和半旱生植物成分占群落植物种总数的 7 0%。总盖度50%左右.现多放牧频繁,利用较重。长芒草的生力较低。从地上部量结构五看:地表0--10cm 空间层的生物量占总20cm则可占到总量的97%。为标准的下繁草类。据测定:纯长草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为 170g/m2,地下生物量 530g/m2下生物量之比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