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他的人生有着比一般人更为丰富的色彩,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真正的侠士 ——2014年1月10日中华读书报书评推荐(《回忆哥哥萧黙—写在他逝世一周年和〈建筑的意境〉出版之际》/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2、《建筑的意境》是萧默先生多年来对建筑文化的思考积淀。他把中西建筑艺术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从建筑风格到到催生这种风格的城市的建立,从建筑文化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主人的文化,这一路梳理下来让我们领略到了姿态万千的建筑背后大到城市、宫殿,小到民居、园林的形态和制式所蕴藏着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他把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放在一起比较,从中揭示出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2014年2月21日北京青年报书评推荐(《愿萧黙先生天天是好人》/朱玲:中华书局副编审,本书策划编辑)
3、 意境毕竟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大概念。意境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在中国人心中的意境是什么?它有无西方文化的对应的表达?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也结合萧默先生在书中对建筑意境的讨论,其概念的界定似乎远不止这些。后学者当会继续对这一重要课题作深入探究,并以之作为对先行者萧默先生的纪念。——2014年2月23日南方都市报书评推荐(《阐释建筑意境的最后奉献—评萧黙的〈建筑的意境〉》/朱光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4、本书的理论与方法大多蕴含在对实例的描述之中,品味这种描述,能引导我们对于建筑意境的理解。作为一位后来人,通过欣赏文物建筑而与创造者进行对话,进行互动,无疑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有所裨益,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文物建筑真实的信息来源有所裨益——201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读书版书评推荐(《品味建筑之美》/晋宏逵:故宫前副院长)
5、用专业的角度为大众讲述建筑意境之美——2014年7月入选由上海出版局、解放日报评选的解放书单延伸阅读书单
6、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他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把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呈现给热爱建筑艺术的普通读者,能够教会他们在流派各异、有些浮夸的建筑物林立于城市的这个时代,学会判断和欣赏,能够分析和理解建筑师的意图。他想告诉人们艺术欣赏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他害怕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建筑形体面前,丧失自我的独立思考。他觉得没了根的文化,其实会摇摆不定。中国建筑的根在中国文化,这样的根应该牢牢掌握在建筑师以及欣赏者手里。——2014年中华书局十佳好书
首先,本书采取了“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萧默比较了木结构与石结构和西方建筑在形体与内部空间的异同,比较了院落组合形成的中国建筑与西方及伊斯兰建筑的外部空间的异同。以此为基础,延伸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园林、城市,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中国木结构建筑在结构和构造上体现的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远远不及,其结构美和构造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但是,受木材受力性能的限制,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体型不够丰富,内部空间也缺乏变化。西方建筑更能体现石材受力性能的是券、拱和穹隆结构。哥特建筑发明的骨架券技术是人类使用石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西方一些优秀的建筑内部空间极其复杂多变,为木结构建筑所无法企及。另外,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高峰,“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追求曲折多变,崇尚意境。西方园林追求形式上的美,缺乏深度。中西方城市形态不同,其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城市的性质和主人的不同。
其次,本书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遗产来描述建筑史,要言不烦。建筑史知识是本书的基础之一,用不大的篇幅描述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并兼顾伊斯兰建筑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很需要功力。对中国建筑,萧默在介绍了一般结构与空间特征之后,选取宫殿、坛庙、民居、江南私家园林、华北皇家园林等若干实例,分类论述意境主题。对西方及伊斯兰建筑,在建立一个石结构技术发展谱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处于这个谱系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优秀实例,引经据典地描述它们的价值。对于中西方的城市,重点阐发了它们不同的起源、发展的根据与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面貌,由此揭示了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紧密联系。
第三,关注新的学术理论和今天建筑的走向。本书第九章是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作为新引进的概念,萧默对环境艺术作出了自己的定义:环境艺术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室外,主要是指“创造出一种环境氛围,渲染出某种思想意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性情,激起感情上的波涛,并由情感进至情理,使人得到教益。”由此出发,萧默认为前几章所讲的中国实例都广泛地应用了环境艺术的方法,并进一步用中国佛塔、佛寺和陵墓建筑在更大空间领域里加深对中国环境艺术成就的论述。在本书最后一章,萧默作为一位建筑学家,在简单回顾了西方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主张,为本书对建筑意境的论述找到一个归宿。
序
一>>温暖亲切的木结构和中国建筑的形体与内部空间 |
二>>坚强有力的石结构和西方建筑的形体与内部空间 |
---|---|
建筑结构、形体与内部空间概念 |
古希腊 |
中国建筑的形体 |
古罗马 |
中国建筑的内部空间 |
拜占廷与俄罗斯 |
欧洲中世纪 |
|
文艺复兴 |
|
西方17世纪至19世纪建筑 |
三>>院落组合形成的中国建筑丰富的外部空间 |
四>>成就相对有限的西方和伊斯兰建筑的外部空间 |
---|---|
宫殿 |
西方建筑的外部空间 |
天坛 |
伊斯兰建筑的外部空间 |
民居 |
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
六>>“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园林 |
---|---|
中国园林概说 |
西方宫殿与府邸园林 |
江南私家园林 |
中西园林精神比较 |
华北皇家园林 |
|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 |
七>>封建统治的堡垒——中国城市 |
八>>资本主义的温床——西方城市 |
---|---|
唐长安与元大都 |
西方中世纪的四种力量 |
明清北京 |
工商城市的诞生 |
地方城市 |
西方城市面貌 |
九>>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 |
十>>从近代到当代 |
---|---|
“环境艺术”概念 |
现代建筑的萌芽 |
佛塔 |
现代主义建筑 |
陵墓 |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后现代主义建筑 |
佛寺 |
各式各样的“先锋派” |
中国的脚步 |
作为教育评价的专业术语,由于考察的视角不同,不同的人对量规的界定并不一致:Asmus(1999)认为,评分量规是由教师或评价者开发的一种描述性的评分量表,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包括学习作品和学...
实作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
名称:日本大阪(近)飞鸟博物馆(Historical Museum,Osaka,Japan,1994) 设计完工1990-1994 地点:日本大阪府 名称由来:博物馆名称中之所...
本书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作为梁思成的学生,萧默的《建筑的意境》不仅仅是对中西建筑做一种审美的表达,他更倾向于找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在这部写给热爱建筑艺术的知识分子的书中,作者将中西建筑放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宗教态度、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复杂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加以比较,使读者看到了建筑文化自身的丰富和复杂。
萧黙,建筑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前昕长,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意》辑刊主编。主要著作: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建筑艺术史》(主编与主撰,获中国图书奖及文化部优秀成果一等奖)、《敦煌建筑研究》(获文化部优秀成果二等奖)、《萧默建筑艺术论集》、《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巍巍帝都》、《天竺建筑行纪》《建筑的意境》等。 2100433B
形态构成与意义转换:格里森的建筑作品评析
该文以西方传教士建筑师格里森的设计作品为具体实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建筑艺术特色的分析,阐述了19世纪至21世纪初期的西方在华教会是如何借助于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其宗教和教育方面的特殊意义,并最终导致了超越建筑艺术形式本身的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现象。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意境的塑造和再现
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就是"意境"的塑造与再现。音乐"意境"的再现是演奏者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演奏者认真读谱、用心感悟,将艺术和技巧完美融合。
意境(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H2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 Inc.)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总部位于在上海。
意境(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设计服务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
意境(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于2012 年荣膺“亚洲酒店论坛”所设立的首届“中国酒店业最佳设计机构”大奖。证明材料来自迈点网。
上海胡远弊先生编—意境上海胡远弊先生编著的《中国盆景名作选》中,对创作与有着很深刻的论述,当论及盆景的形与神时,先生对盆景的意境有一段较为清晰的描写:“意境是以情景交融为基本内涵而具有思想与形象升华特色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美学世界。也要以意境创造为艺术造诣的极致。”可见意境的营造在盆景创作与欣赏中的地位。
意境,这个在中国美学界探讨了两千多年的词汇,的确有着非常深邃的内涵,而以书画界应用最为广泛,古人论书法时说“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虽论书法,盆景亦然,看看全国展获奖的作品,特别是近年来获奖的作品,莫不气韵生动而意境幽远,但我们怎样才能将艺术家创作盆景作品时所追求的意境发挥到极致呢?孟子说,境生于象外,可见,境是在具象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具体到一盆盆景,树、石、几架是实实在在的象,而艺术家的才情、学识、人文节气可谓之欲表达的境,所以要探讨盆景的象外之境,首先就应该从艺术家本人着手,研究他们的才情学识,以此为钥匙,打开作品的意境之窗。比如,同样是风动式盆景,《眠柳惊风》与贺先生的风动式就明显不同,都在表现风,而前者重在一个“惊”字,以怪柳之弱,去塑造风之强,这就是王选民式的风动。
王先生自幼习画,后又参研佛道、儒学,所以他的创作过多地把文人对画理的诊释溶入盆景,虽求动势,但中庸的成份多些,包括他近年来的柏树盆景,虽手法独特,但重要的是表现柏树的人文精神,那种沧桑,那种坚毅,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吗?而贺先生的作品,同样注重画理,强调构图,但常以他对祖国的情感、对时代的禅悟入景,是艺术当随时代的典范。道家认为,境由心造,这个心,不仅指创作者,同样也指欣赏者,如果你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的话,再好的东西,也难免干出煮鹤焚琴的蠢事,所以只有加强自我修炼,才能提高欣赏水平。只有赋予盆景人文精神,盆景才是活的;只有透悟出盆景的意境,盆景才具备独立的人格魅力。西方人的美学原则,眼见为实,很少有实生虚之说,当他们看到《海风吹拂五千年》时,就是风动的树,就是香港的楼;东方的美学原则,不仅要见树见楼,而且要看到经过我们的思想陶冶后的树和楼,看到作者赋予树、楼之外的感情色彩。百年风云,百年耻辱,便是雕塑枝干的风;百年苦恋,百年相思,便是那浩瀚的海—这就是盆景的意境,也是中外盆景的根本区别所在。
景与情的交融,象与意的统一,构成了中国盆景的神髓,即盆景的意境,只要我们悟透了景,理清了情,洞晓了象,自然会际遇盆景欣赏的至高境界。
欣赏与创作原本就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些年,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创作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欣赏的价值,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为创作是实实在在的,是务实的,而欣赏是务虚的,是不切实际的,这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科学的,它将严重制约盆景事业的发展。好在很多有识之士,包括我们的许多盆景专家、杂志都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随着盆景事业的迅猛发展,盆景界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理论大家、欣赏大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意境是心灵层次上的感应,是通过某些物象而引发出观者的感悟和感想,从而获得灵感释放的愉悦或与创作者心灵上的相通。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运用是丰富的。一个或几个物象都可影射出一定的意境。比如沧浪亭中水的运用,可以传达出洗涤灵魂和肉体的意境;留园中翠竹、芭蕉、泉水等物象可传达出高雅、幽静的意境。总之,意境是深层次上的、其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当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