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水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水文化并不是说水本身就是文化,水只是一个载体,载体是指承载某种事物的物体或介质。水文化是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创造的一种“姓水”的文化。以水为载体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水承载着对人类和社会的伟大贡献,如水对人的生命、健康,水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审美等重要联系和伟大贡献;二是说,水承载着人类对水的伟大实践。也就是我们说的水事活动,即人与水发生联系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的饮水、用水、治水、管水、护水、节水、亲水、观水、写水、绘水等重要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两方面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因此水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的文化。
第二,水文化是水在与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态。因为水与人的生命、生存、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文化就是在这些联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水文化的形成,也就没有水文化的发展。因此,研究水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研究水与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各方面的关系应是水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水文化内涵要素和定义类型与文化基本一致。这是文化与水文化最紧密的联系的反映。从水文化的内涵要素讲,水文化具备了人、水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大要素。从水文化的定义类型讲,从“文化财富型”中可以引申出:“水文化是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方式型”中可以引申出:“水文化是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进行生活、生产和思维的方式”。从“文化反映型”中可以引申出:“水文化是水和水事活动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反映”。从“文化复合型”中可以引申出:“水文化是与水和水事活动有关的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第四,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也有精神形态的水文化。界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之间,还有一个制度形态的水文化。这三种水文化形态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人类与水的联系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形态的水文化;作用人本身,产生了精神形态的水文化。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各有侧重。
第五,水文化具有母体文化的特性。因为没有水,就没有人,也就没有文化,水是文明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水文化渗透到所有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说,文化是各种文化形态的母体文化,水文化是女儿文化,但具有母体文化的特性。就是说,女儿的形象和气质很像母亲。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籍,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觉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浩叹。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绘战争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
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孕育着思想内容丰富的水文化。国学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调上形成了内容各异的水文化。在水景观的营造中,适当融入国学精粹中不同思想学派的水文化,能为景观注入鲜活的气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营造水景观时,充分了解这些不同思想学派所感悟出的水文化。当然,这些国学中的水文化必须与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才有生命力。
易学中有关水文化的论述,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阴阳五行说了。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三命通会》中也对五行之水有相关论述,指出“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等特点。
此外,易学中与水有关的记述还涉及到河图洛书的典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后人也多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易学中认为,河图最初出于龙马背上,而洛书处于神龟壳上;龙马出于孟河,而神龟则出于洛河。可见,河图洛书的诞生都是与水紧密关联的。
虽然易学中有关水的记录和论述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点,但可以总结出的是:易学只是对水这一物质形态本身有所探究,而对水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将水性上升到一种学派思想的高度。
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
水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 《论语》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较多地提到了尚动之水与行仁、为政和心性等的关系。《论语·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述了水与行仁的关系。《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论述了水与为政的关系。《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后人影响尤深:“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由以上内容可知,孔孟之水思维除前人所论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范畴之外,更与孔孟理想境界有关。孔孟水思维具有从宗教仪式转化为理性道德的发展脉络。就时间之今天、昨天与明天三种面向来说,孔孟所关心的是对“今天”的执著与体悟。尚动之水与孔孟思想关系论述中,可以发现日进不止之水与孔孟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质还是一种有为,这一点,与水之“以柔克刚”、“柔中见刚”的社会性情极为相似。道家以水象征道在流变,比喻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天下“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可见,道家思想与水,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本质的共同展现。
道家《老子》、《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水性的深刻阐述。《老子》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与水有关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在《老子》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袭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这体现了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关键的作用,“太一生水”说是对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袭与发挥。《管子·水地》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它发挥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强调了水的作用。
道家有关水的论述体现了“道”柔而不争的无为之道的德性,它与茶性、人性可以说是一体的。可见水的性质水动不息,静则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为上善。它随着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而存在。它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自然而成行。世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它总是向低处流。它的特性构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水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以上三大思想派别中,它在兵家、墨家等诸多思想派别中广泛存在。
兵家的孙子汲取他人对“水”的思辨认识,借助了古代中国盛行的象形思维方式,从水的自然特性体悟到了兵家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孙子兵法》一书就有15处提到水,一是使用“水”字的本义,主要见于《行军篇》和《火攻篇》;二是采用明喻类比的方式,辩证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阐述自己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主要见于《形》、《势篇》和《虚实篇》。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就认为“兵”、“水”同形:“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墨家则出现了专门针对水攻的专著,如《墨子·备水》。墨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极力反对侵略战争,力主并实践防御,即用防御战争来反对战争,实现“武装和平”。《备水》篇中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对付水攻的措施。
水文化是一种具有水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生基,也就是活人替自己修坟墓。目前台湾流行这方面的搞法;认为自己背运,就找人择地为自己修坟墓,穿上自己的衣服,写上生辰八字,埋一座假坟,替自埋一座假坟。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9梁18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农业需要大量水进行灌溉,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等。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边建立,以解决灌溉、饮用和排污问题。水道同时也解决了运输问题。现代工业农业更是需要大量用水。因此水的分布对经济布局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人类也通过水路运输来载运旅客和货物,发展经济。
人类对水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水本身,而且也对水能进行利用,水电站就是把水能转变为电能的工程设施。另一方面,水涝害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也对人类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人类修建水利,保护自身的安全并利用水为自己服务。
在保健上,人类通过水疗以防病治病。
由于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一些专门与水有关的研究领域:
水力学:研究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水静力学
水动力学
水弹性力学:把液体和固体弹性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动力系统来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水文科学: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的学科。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性质、形态特征、变化和时程分配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和水文科学的交叉学科。
水文气象学:研究水文循环和水分平衡中同降水、蒸发有关问题的学科。气象学与水文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各种元素在水中迁移的学科。
还有一些与水有关的工程学科:
水处理:利用人工方式强化水的自然洁净过程,提高水的自净效率,使水的循环效率提高,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 给水处理为达到人类可以使用的标准而对水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
生产废水处理
由于水有洗净的功能,因此在宗教之中,水往往被认为能洗净人身体及灵魂上的罪恶。基督宗教之中,在旧约圣经记载,创世之初上帝为了人类的罪恶以洪水灭世,在新约之中,耶稣本身受过洗者圣若翰的洗礼,后来基督徒是经由受洗礼圣事进入教会,福音中记载耶稣行过许多与水有关的奇迹,在加纳的一场婚宴中,他将水变成酒,此外还在水面上行走。天主教的圣水被认为能涤净罪愆,某些圣地的泉水被认为可以治病。
在东方宗教之中,印度教的传统是人的一生中必须到瓦拉纳西以恒河之水沐浴一次,洗净一身的罪恶。在更东方的中国,大乘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是手托柳枝净瓶,普施甘霖;道教之中,则有以符灰泡水供人饮用以治病的习俗;风水之术则认为一切物体方位对于运势均有影响,水就是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
由于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独特特性,在文学、神话、艺术等文化的各个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带有特殊寓义的水的形象和借代。
雕塑方面:冰雕、雪雕。
绘画方面: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山水画
建筑方面:水舞、亲水公园、中国园林理水方式
舞蹈与戏剧方面:现代舞蹈表演剧团云门舞集的作品:水月,九歌 (舞剧)。
音乐方面:韩得尔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水上音乐
文学方面:由于具有澄澈、柔弱、纯洁的外表,水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女性。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神话:大禹治水、河伯娶妻
鬼神 印度的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 napat
中国的洛神、龙(海龙王)、水鬼
书:山海经、水经注、水浒传、马塞尔·普鲁斯特写的追忆逝水年华、尚·多明尼克·鲍比写的潜水钟与蝴蝶、徐四金写的香水_(小说)、张曼娟写的海水正蓝。
人类虽然天生不能在水中生活,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学会游泳以及驾驶船只。由此也逐渐衍生出许多水上运动,主要有:
游泳- 跳水- 水球- 花样游泳- 划船- 赛艇- 皮划艇- 帆板运动- 摩托艇运动- 水橇运动-滑水板- 冲浪- 潜水运动- 蹼泳- 水下定向- 水中狩猎- 水下摄影
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2009年11月13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先进文化支撑(全文另发)。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致辞。水利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董力宣布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论文评选结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周英出席并讲话。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主持交流发言。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水利部总规划师、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等出席论坛。
作者: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编
ISBN: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水文化文集》是第五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的论文汇编,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推出的第三本水文化文集。
此次研讨会受到水利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的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水利文协主席、原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同志到会发表了题为《加强水文化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作了《文化视野里的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学术报告;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水利厅(局)的代表应邀介绍了当地传承水文化、贯彻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的实践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前言
文献
加强水文化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分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致中国水利文协第五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的贺词
打开视野 深入实践——第五次全国水文化征文评选综述
占据制高点 掌握主动权 以先进的水文化引领
经验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促进人水和谐
传承中华水文化 打造风光引江河
坚持人水和谐 传承发水文化 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
绍兴城市水利的继承和发展
总理故乡水奇观 人水和谐谋发展
论文
文化视野里的中国水资源问题
“利水水利”——水利发展高级阶段的理性思维模式
珍水万世焉——千古传承的都江堰可持续发展之道
“亲水”休闲与水文化
这本《水文化文集》是第五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的论文汇编,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推出的第三本水文化文集。
古代诗歌中的淮安水文化
作者:卫爱玲
淮安与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其治水与文化之间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诗歌作为古代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产生的那天起,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开端就来自于水,而丰富的记淮诗歌就以它充满丰沛的文化生命力,真实记载了淮安古城英雄史诗般的历史。
由于淮安的特殊地理位置,记述淮安的古诗词中,与水相关的诗篇占得分量较重,约有一百余首,宛若撒落在淮安文化长河中的颗颗珍珠,璀璨夺目。特别是一些颂扬赞美治水功臣、治水精神及治水活动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造福人民的水利先贤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流露出对淮安水域风情的赞美之意,为研究淮安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夏商周时期淮安境内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古代淮河在淮安境内有上、中、下三个大的洲渚,物产富庶,风景宜人,周幽王曾率领臣仆来这里鼓钟游乐。《诗经·小雅·谷风》中有一首《鼓钟》诗记载了此事,这首诗是淮安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
公元243年,曹魏大将邓艾在今金湖白水村戍守屯田,开白水塘。“手持镰,肩扛枪,两件事情一模样。吴米香,蜀禾甘,怎胜曹营米干饭。芝麻扁,豌豆圆,还是屯里粮食全。”这首《屯田歌》就是当时士卒边戍边耕,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口头传唱的歌谣。
隋炀帝杨广在淮有两处行宫,一处在盱眙第一山,一处在今宿迁市泗洪境内。《早渡淮》就是杨广离开行宫渡淮之作。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同时楚州、泗州也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唐代诗人高适在《涟水题樊氏水亭》一诗中有“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蓠下,渔樵耳目下”的佳句,反映了当时境内水利便利,农业经济发达,群众生活富足。这一时期记述淮地水事的诗文很丰富,如唐初诗人、书法家虞世南的《奉和出颖至淮应令》一诗对古淮安有这样一段描写:“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诗中邗沟指从江都到淮安的一段最古老的运河。“养蒙分四渎,习坎尊三荆。徒帝留余地,封王表旧城”这是骆宾王在《早发淮口望盱眙》中以大写意的方式描写古淮安的水域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中“四渎”指江、淮、河、济皆独流入海,“三荆”即三楚。唐宝历二年,白居易与刘禹锡一同应诏回洛阳,途经楚州,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游览楚州名胜,留下了一组诗篇,其中白居易的名句“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水当楼”千古流传。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苏轼在泗州留下的《再过泗上》中,有“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之绝句,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邗沟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写过一首《邗沟》诗:“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全诗用白描手法,勾画出深秋季节的邗沟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以及渔家欢乐自在的水上生活。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境内再度遭受兵火的荼毒,加之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经济萧条。宋元时期,府、州、县学普遍建立,文化名人过往颇多。苏轼在宦海中沉浮,至少有十余次经过淮上,留有“默数淮上十往来”的诗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孟頫等大家的珍品。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所作的《望淮口》、“米南宫”——米芾《赤岸阻风》、文天祥《小清口》、杨万里的《至洪泽》、萨都剌的《过淮河》、陈孚的《黄河谣》都是这一时期作品。其中 “排空卷云若飞电,随风逐浪庸何伤”、“长淮绿于苔,飞下桐柏山。黄河忽西来,乱泻长淮间;冯夷鼓狂浪,峥嵘雪崖堕”等诗句常为今人引用。
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使这一时期的治水诗作进入鼎盛时期。这些作品或记述治水活动,或缅怀治水先贤,或赞美治水精神。如李东阳《送平江伯陈公漕还淮安》、王典《河堤工成》、丁大来的《平江伯祠》、顾炎武的《淮上有筑堤之役》、耿征雨的《淮堰》等。陈瑄在淮开清江浦,总理河运和漕运,多有建树。淮安人民为纪念这位治水名臣在里运河南岸建有平江伯祠。诗人丁大来留有:“无勋崇庙祀,历世叹公长。功业存疏凿,香烟重典章。水流新日月,人拜旧冠裳。明德依然是,丹青半夕阳”的赞美之词。同时期还留下许多表现淮水风高浪急、环境艰险的诗,如李东阳的《过黄河》、吴承恩的《瑞龙歌》、万寿祺的《清江浦》等,他们在诗中不得留下了“皆云龙怒驾狂涛,人力无由杀其势”、“千里江淮一线横,浊河鼓浪未能平”等千古流传的诗句,也表达出赞叹官民团结,勇于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深远意境。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
作者:姜本红
摘要: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当诗人驻足水边,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时,或激昂奋进,歌豪迈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叹伤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绵绵,颂人间天上之情。水激发诗人的壮志,抚慰诗人的心灵,净化诗人的情感;诗人则赋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
从文学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100篇咏水诗文》评介
作者:尉天骄
摘要:阅读咏水诗文是水文化教育的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思想文化界兴起“文化热”。与之同时兴起的还有其他热点,但很多都昙花一现,风光不再了,只有“文化”越来越引起关注,成为全社会重视的话题。“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写进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
泼水节:4月13日至4月16日
世界水节:3月22日
国际航海节:3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节:6月17日
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6×10m,但除去海洋等咸水资源外,只有2.5%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仅占世界总淡水的0.3%。
世界气象组织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估计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对于水资源稀少的地区来说,水已经超出生活资源的范围,而成为战略资源,由于水资源的稀有性,水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水战争主要是因为河川上流国家在河川上建立水坝,或是更改河川流向,造成河川下流国家无水可用所引起。国际河川中,印度河、约旦河、尼罗河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于水资源由数国共用,均被认为可能引起水战争。其中孕育三大宗教的约旦河最是争议不断,四次中东战争都与它有关。1967年的以阿战争,以色列占领了被称为“中东水塔”的戈兰高地-约旦河发源地,以“土地换水源”成了叙利亚跟以色列谈判中的重要策略。而今约旦河主权和分配仍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谈判的五大难题之一。此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二河流域的发源国土耳其与下游国也常为水资源分配而生龃龉;尼罗河上游国苏丹则因水资源与下游国埃及不睦。
为让全世界都关心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许多国家也制定了水法,通过政府来调整水的开发利用。
马鞍山的洗浴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水文化,以服务制胜,在安徽乃至华东地区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很多南京人利用闲暇时间,举家前往体验马鞍山独特的“水文化”。
马鞍山市的洗浴中心十分发达,且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独具特色。这里的洗浴中心上规模,上档次,服务完善,健康正规,同时价格还十分公道,沐浴业吸引从业人员5000余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知名度享誉省内外,吸引了江苏、上海等附近地区的消费者慕名前往消费,可见马鞍山的洗浴业那不是一般的发达,而是相当地繁荣。同时还拉动了当地旅游、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每到节假日,南京的私家车总是蜂拥而至,把停车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南京人带上一家几口或朋友到马鞍山休闲已司空见惯。“请你洗澡”成为马鞍山人招待朋友的口头禅;“到马鞍山洗澡去”,如今也日渐成为南京等马鞍山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时尚。
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提到水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得以栖身的居所。城市建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涵盖地理、气候、产业、人口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文化因素。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贯彻始终的,但归纳起来大致这么几种:一是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诞生,而那些非自然诞生的城市在选址上则很大程度考虑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诞生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其风格和布局;二是人类逐水而居,为城市积淀了大量的有关水的文化,它们最后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城市的水文现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环境现状。
水文化在城市形成运作的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1 城市创建与水文化
1.1 中国古代城市的水文化 中国古代对水的传统观念,是把水看成具有灵性、人性之物,认为水代表了天地智慧。水运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经济交流主要依托河流,隋唐时代修筑了广通渠、通济渠、江南运河和永济渠,最后形成隋唐大运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沟通全国的运河网,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漕运水平,增强了国力。
古代城市中的水体按理性文化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神圣性:由帝皇向往神仙而来,把水作为天山瑶池,布置于御花园、皇宫中,如南朝建康玄武湖、六大都太液池、清圆明园福海。
b)智性:即文学家提倡的“智者乐水”,把水当成陶冶情操之物,有时也当成镜子或故意弄曲折,有时听水声,有时观鱼、观荷;水面可大可小, 可宽可窄,可曲可直,富有诗情画意,多见于造园。
c)灵性:宗教或风水观念,如寺庙的放生池、莲花池,在陵墓规划中,水体又是极重要的灵性之物。所谓“葬者,乘生气也……,界水而止”,是 以水(河道)为界。
d)宏性:借用大自然水体的壮丽景色来烘托城市或建筑物,如昆明大观楼借用“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岳阳楼依托洞庭湖,黄鹤楼依托长江等,这种宏性水文化要求建筑物突兀,气势不凡[1]。
1.2 中国现代城市的水文化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他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
现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发挥想象能力创造的与水相关的各种设施、景观五花八门、随处可见。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喷泉、人工温泉、亲水平台等等。这些设施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多,这也是人们追求人居环境更美、质量更高要求的反映。这种人工设施集实用与艺术功能于一体,为城市环境美化、园林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撇开实用功能为主题的消防、喷灌用水不谈,人们把构成城市美化的环境建设中关于水的设施统称为城市水景。传统的共识是无水不成景。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水景如黄果树瀑布、洞庭湖、鄱阳湖等是上天的恩赐,永远深受人类的喜爱和向往。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命之水也尤为钟爱,但限于城市的条件,只能以人工的方式移植或干脆创造水的不同形态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乐水倾向。自然水景不外乎是水的特殊存在形态,如江、河、湖、泉等。因此,按照水景不同存在的状态和制作方法来划分,现代城市水景就可分为人工河、人工瀑布、水幕电影、喷泉、温泉、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别,这些融入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水处理的水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代都市之中,为都市环境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水文化就是由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构成,但水景本身并不具备文化特征。所谓水文化,只是人们在设置水景时借助文化思想的内涵或赋予某种文化范畴的概念而言。在自然景物的微缩移植中,生存需求便是水文化:在水景处理时,因势利导,走向因地而异,这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水景仿造天然遗产,并赋以动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这是文化本身的积淀;若能别具匠心,创造出某种风格、某种地域和文化特征的结构,则是艺术文化。 2 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大运河,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隋唐时期横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先后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则由于沟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使之更加繁荣,同时在运河沿线也先后形成了一大批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通州等等。
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国古代有四大名镇,即昌江河畔的江西景德镇、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佛山镇、长江与汉江汇合处的湖北汉口镇以及运河畔的河南朱仙镇。因水利条件及水文化的发展,汉口早已发展成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之一,进入我国特大城市的行列;佛山镇发展为佛山市,成为我国颇具规模的轻工、陶瓷基地和对外贸易联系的纽带;景德镇以“瓷都”桂冠而享誉国内外;朱仙镇在北宋时地处运河转口地带水陆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后来运河年久堵塞,水运不畅,商贸渐衰,城市也随之失去活力,成为鲜为人知的荒凉小镇[3]。更有典籍记载历史上在上海曾有一个青龙港,港边有座青龙镇,在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直逼当时的苏杭,有22桥、36坊,还有3亭、7塔、13寺,商贾云集,文人汇聚。北宁诗人梅圣俞作有《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这一切,后来都随青龙港的淤塞缺水而湮灭了,至今只留下少许遗迹供人凭吊、引人深思。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扬中外同样是与它的水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繁荣总是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的。而今,杭州市打出“人文之都”、“爱情之都”的旗号,将西湖人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杭州市将西湖作为文化根基进行再开发,以西湖为平台,重新恢复西湖博览会来招商引资,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如烟花大会、茶文化节活动等打造西湖品牌。这正是一个拥有水文化、善于利用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作为同是令武汉人骄傲的东湖,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顶级4A级景区、国家级名景名胜区及其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这些参数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到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东湖大,西湖名”这样的评价。东湖年游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游收入不及西湖的1/6。武汉东湖虽然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建设,但在旅游景观、设施、交通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上水质恶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资源丧失等问题,更是不断困扰着东湖的发展。东湖要发展,在水文化上做文章应是其重点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多洪涝,水少旱灾,关键还要能够正确认识水、使用水,发展水文化。2 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66. 67多万hm2(1 000多万亩)。都江堰市也因此而建立发展起来,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水,并且能够科学而合理地利用水,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经济能力均明显逊于前者。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向高度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决不能让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破坏水资源、破坏水文化上面,那样就如同饮鸩止渴。
近些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对一座城市而言,要大力宣传水文化,提高全民的护水、惜水意识,创造居民亲水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对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繁荣水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提供精良的水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层次。要以城市水域为舞台开展多样的水上运动、水上旅游观光、水上游乐等各种水文化活动;对现有的起着保护水文化设施的城市防洪大堤等要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结合城市水文化历史积极兴建水文化展览馆、水族馆等新的水文化设施;积极开发沿江公园、滨水广场,修建亲水建筑、亲水设施和艺术小品等,让亲水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所有这些举措都是将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对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如长江荆江大堤,在保护荆州、沙市等城市的同时,也成为这些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利用城市防洪大堤和退让缓冲地带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序的立体空间景观,完成从江面向城市空间过渡和渗透,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日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5]!
上海市的城皇庙是一处历史悠久、令人留连的商旅好去处,如鲫的游人在蜿蜒的桥上漫步,既可观水、观鱼、观莲,又可购物,悠游其中。上海又正在启动一项以“水”为核心将古城朱家角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的文化旅游项目。
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历史及深厚水文化底蕴的朱家角镇,经过对水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定会将上海的历史水文化以及千百年来水乡的特色风貌、生态环境、人水和谐的样板展现在游人眼前。与此同时,上海水务局也提出了“开发浦江带动景观水系”的构想,其核心内容是呼应黄浦江、苏州河综合开发,市区突出亲水和水文化,郊区突现自然和生态,打造集景观、休闲、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 广州的荔湾湖、泮塘及五六十年代以后人工修建的东湖、流花湖、越秀湖、南湖、鹿湖、云台花园等亲水景点,湖面虽不太大,但各项设施齐备,均是水与文化结合的体现,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颇受居民和游客青睐。
上述亲水景观在全国仍有许多,它们对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味,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无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工湿地的发展,在城市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于1998年初建成,活水公园是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过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展示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和成都人悠久的治水传统及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水文化发展的较高意识体现。该活水公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受污染的无生机的“死水”,经过塘床系统中的各级湿地单元与各种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后,变成生机勃勃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反映了活水公园的真实内涵[6]。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较强的观赏性,与大都市风景园林建设相融合,成为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是水文化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较高层次的应用。而且,对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因此,成都市活水公园项目于1998年获得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的最高奖以及由国际环境设计研究协会与美国《地城》杂志授予的“环境设计奖”[7]。 4 结语
城市与水文化息息相关,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围,除了水利工作者需学习相关水利史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城市与水文化的结合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下几点可供各有关部门参考。
a)各大、中、小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的规模、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量力而为;
b)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行业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对城市水利工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要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群众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各地环保部门应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违法行为初(轻)犯者教育为主,屡(重)犯者从严惩罚,这样,才能做到水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呵护水、珍惜水,实现人水和谐相处。
源自于论坛文化,论坛一直以来是网络交流的一个很实用的,用户量很大的平台,由于网友们的对论坛的不同需求而到最后产生的一种宣泄自己情绪,发表人生感慨,聊天打屁唠嗑的一块区域,这便是水区,而水区这种无忧无虑式的水区文化就成了一种特有的论坛水文化。相对应的水文化也衍生出来了“水军”一词,“水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水环境这样的区域环境里浑水摸鱼的网民,是一种炒作行为,“水军”在炒作和宣传方面影响巨大,往往会影响舆论导向,跟当下“狗仔队”有的一拼,不过随着网络的发展,“水军”的威力也开始消减。
水利高校水文化断想之以水养德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品德熏陶、扬弃与创造等功能,一直以来,水利高校非常重视水文化的培育与积淀,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的效益.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功能切入,挖掘了水文化的内涵,引导水利高校大学生对"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水文化德育教育效益的提高.
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
在水利院校中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要从知识、理念、行动三个层面进行,要循序渐进,通过各种途径与措施提高水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弘扬先进水文化推进治水兴水千秋伟业
——《中华水文化书系》总序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水与水文化
第一节水与人类
第二节人类与文化
第三节文化与水文化
第四节水文化与水文明
第二章水工程文化
第一节水工程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水工程文化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水与水工程文化的日寸空性
第四节水工程理念的转变
第五节水工程文化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文“化”水工程的路径
第一节文“化”水工程决策过程
第二节文“化”水利规划
第三节文“化”水工程设计
第四节文化水工程施工要求
第五节文化水工程的管理
第四章提升水工程文化品位的主要措施
第一节加强水工程文化的科研、教育工作
第二节加强水工程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提升水工程文化品位的其他措施
第五章水工程文化利用
第一节历史水工程文化的欣赏与鉴定
第二节历史水工程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节当代水工程文化的鉴赏
第四节当代水工程文化的运用
第五节水工程文化的综合性开发 2100433B
本书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是一部对“水工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的专著。本书论述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水工程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对不同类型水工程的水文化鉴赏,可为研究水工程文化现象提供参考案例;进而对我国水工程文化的发展做出科学性的分析,并为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的实践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用了较大篇幅介绍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为了突出水文化建设,使中华水文化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水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对中外水文化进行了简要比较。最后又落脚到水文化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建设水文化强国的目标。全书力求充分吸收水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取百家之长,基本体现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