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总体来看,全省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发展的最新要求,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绿色发展战略机遇,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基本信息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解读

近期,省政府以苏政发〔2020〕28号文印发了《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聚焦绿色产业发展主题,同时统筹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出了江苏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和新举措,明确了绿色产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是推动江苏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省级层面较早对绿色产业发展做出超前谋划部署的政策性文件。现解读如下:

一、《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发展最新要求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不同场合,多次会议上,对绿色发展做出许多重要论述,绘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为我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针对不同领域印发出台了推动绿色发展的多个政策性文件,为我省绿色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二是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绿色发展战略机遇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绿色产业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国际上许多国家积极抢抓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总体来看,全省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经之路。

二、江苏绿色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意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既设置了“两个时间段”的总体定性目标,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定量指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到2030年,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量化指标是:一是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提出到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8%左右,培育3-5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二是在绿色产业竞争力方面。提出要建设绿色工厂300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6%左右。三是在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方面。提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3%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27%、23%、26%、31%左右。

三、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江苏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有什么考虑

绿色技术是绿色产业的核心和重要支撑。当前,世界各国围绕争夺绿色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江苏虽然在光伏、风能、节能环保装备等部分行业领域技术全国领先,但总体来看,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因此,《意见》将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谋篇布局。重点做好“三个抓”:

一是抓绿色技术攻关。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二是抓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培育。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载体。三是抓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建立一批绿色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平台,争取设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绿色技术创新经纪人。

四、江苏如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但钢铁、石化、建材、印染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占全省国民经济比重达60-70%,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意见》结合省情实际,提出要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绿色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统筹谋划。

一是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工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促进石化、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化发展。二是推进化工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规范化工园区发展,依法依规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技术低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化工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三是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产能置换,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五是以“三化一补两提升”为方向,组织推动一批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区。

五、江苏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绿色产业载体平台建设

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牢不牢,载体平台是重要基础。在《意见》起草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载体平台作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绿色企业集群培育。实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旗舰型企业;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龙头企业和环保标杆企业。二是强化绿色园区打造。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建设。三是强化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功能。创建一批“产、城、文、旅、智”五位一体的新型社区,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性绿色特色小镇、行业标杆性特色小镇。四是强化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支持企业生产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六、江苏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具有技术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2.8%和44.4%,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新兴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仍然需要大幅提升。重点做好“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二是突出新能源产业。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三是突出绿色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氢能、增材制造、量子通信、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区块链等绿色未来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四是突出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环保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提高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水平,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七、江苏如何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绿色农业也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加之农业生产中的高投入、高产出、复种指数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矛盾突出,推进农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一是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业,打造一批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畜禽生态健康、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二是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县)建设,高质量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村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和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四是积极推广种养循环、轮作休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模式,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

八、提升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点举措有哪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1.3%。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做好“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金融以及节能和环境服务业等。二是聚焦绿色物流业,加快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是聚焦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集健康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加快发展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产业。四是聚焦服务业新经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

九、江苏在推进园区绿色发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园区经济是江苏的亮点和优势,也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创新转型发展,园区主阵地作用不断增强,“一区一战略产业”导向愈加鲜明,省级以上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全省的经济贡献功不可没。因此,推进园区的绿色化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做好“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园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提升园区绿色化智慧化水平。支持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建设。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三是提升园区产城融合水平。支持园区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加强与周边城区的现代基础设施联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建设人产城融合示范区。

十、江苏如何推动老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加快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是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进行了部署。重点是做好“四个倡导”:

一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广。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二是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水平。三是倡导绿色消费环境营造。完善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四是倡导餐饮快递行业绿色发展。鼓励餐饮企业提供小份餐饮、自主餐饮和分餐制等节俭用餐服务,提升餐饮外卖、快递包装等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十一、江苏如何通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助推绿色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节能降耗作为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手段,能耗、地耗、水耗节约集约利用显著强化,但与绿色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重点是做好“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资源循环化利用。围绕垃圾分类与“两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领域,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工程项目,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二是注重秸秆机械化还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鼓励多种形式秸秆离田利用,巩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三是注重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工业节水减排,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农业节水增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四是注重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和用能监测预警,完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五是注重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培育壮大一批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创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十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我省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系统推进绿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财税产业政策创新。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财政资金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二是绿色产业价格机制创新。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和绿证交易制度等政策;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和合理盈利的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推进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及环保行业用电政策。三是绿色金融政策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和绿色保险,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治污减排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实行对生产和使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实施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等鼓励政策。四是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建设领域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健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十三、要确保《意见》落实到位,有什么保障措施

一份规划、九分落实。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围绕《意见》落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实施体系。协调省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组织各设区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细化方案,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二是实施若干重大工程。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产业培育、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示范性重大工程。三是强化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价值、绿色产业统计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强化评价考核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注重宣传推广。开展全民绿色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支持社会主体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 2100433B

查看详情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宝胜电线(黄绿色)

  • BVR 6mm2
  • m
  • 宝胜
  • 13%
  •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办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宝胜电线(黄绿色)

  • BVR 25mm2
  • m
  • 宝胜
  • 13%
  •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办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金刚砂耐磨骨料复合绿色

  • 25kg/包
  • kg
  • 嘉宝莉
  • 13%
  • 广州嘉宝莉地坪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金刚砂耐磨骨料铬绿色

  • 25kg/包
  • kg
  • 嘉宝莉
  • 13%
  • 广州嘉宝莉地坪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泥自流平面层彩色C40(绿色)

  • 25kg/包
  • kg
  • 嘉宝莉
  • 13%
  • 广州嘉宝莉地坪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多乐士ICI家

  • L
  • 清远市英德市2008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风化程度较低片石

  • 粒径大于15CM
  • 揭阳市揭西县2018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风化程度较低片石

  • 粒径大于15cm
  • 揭阳市揭西县2017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风化程度较低片石

  • 粒径大于15cm
  • 揭阳市揭西县2017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风化程度较低片石

  • 粒径大于15cm
  • 揭阳市揭西县2017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江苏凯帆断路器报价

  • KFM2系列报价
  • 100和兴水泥厂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2-10-09
查看价格

幕墙用陶土板江苏

  • 20mm、30mm超白色 江苏金久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4000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4-03-13
查看价格

屏蔽线(江苏天城)

  • 2×0.5
  • 4000m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2-04-20
查看价格

江苏上上牌电缆

  • YJV 3×2.5mm2
  • 200m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07-13
查看价格

陶板(江苏新嘉理陶瓷)

  • 393×410×30
  • 1m²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09-12-14
查看价格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全文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本质安全、绿色高端要求,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绿色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快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子,为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江苏力量、提供江苏方案。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绿色产业发展成为美丽江苏建设的主色调。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绿色技术。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循序渐退、少破多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大幅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加快完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生态环境等政策体系,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建立健全约束激励并举的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强化环境论英雄、质量论英雄导向,多管齐下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综合考量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兼顾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特点,注重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鼓励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引导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样板区,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全国绿色产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服务监管职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优势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推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22年,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技术蓬勃发展,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园区,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8%左右,培育3-5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企业。

——绿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大幅提高,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集群,建设绿色工厂300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0亿元左右,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6%左右,在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基本形成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新路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普及,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主体,资源要素产出率接近先进国家地区水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3%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27%、23%、26%、31%左右。

——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0年,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城乡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四)加大绿色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发布省级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广目录,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绿色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到2022年,实现一批关键共性绿色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五)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培育。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联盟。聚焦绿色技术领域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载体。提高双创示范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支持高校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大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企业家培养引进力度。支持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常州绿建区等地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到2022年,培育若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创建3-5家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

(六)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建立一批绿色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平台,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争取设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绿色技术创新经纪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三、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

(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执行《〈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推动沿江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向沿海地区有序升级转移,着力破解“重化围江”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建成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绿色产业发展高质量典范。以“六个一体化”为重点,协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重点推动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样板区,支持宿迁、盐城、泰州里下河地区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建设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增长极,支持南京市高淳区依托国际慢城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溧阳市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段,支持徐州市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工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促进石化、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化发展。推进化工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规范化工园区发展,依法依规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技术低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化工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产能置换,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补短板、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升质量水平为方向,组织推动一批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区。支持徐州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到2022年,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0家。

(九)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大国大匠培育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氢能、增材制造、量子通信、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区块链等绿色未来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环保市场,支持南京、无锡、盐城等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提高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水平,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2年,培育形成3-5个千亿元规模以上的绿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以上。

(十)提升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重点聚焦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工程咨询、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计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推进南京、宜兴、泰兴节能环保服务业试点,支持南京市江宁区等地环保服务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支持淮安等具备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响“水韵江苏”品牌。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集健康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加快发展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产业,支持泰州市开展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提档升级。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形成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5家超20亿元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十一)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业,打造一批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畜禽生态健康、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县)建设,高质量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村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和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支持江苏南京国家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广种养循环、轮作休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模式,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化肥使用量较2018年削减3%左右,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占比达65%以上。

(十二)强化绿色基础产业支撑。推动能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优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有序扩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供给,支持盐城等地建设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实施能源系统提效工程,推进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等各类试点,加快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特种船舶制造等绿色交通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交通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行绿色施工,积极稳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化装修,推广绿色建材,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到202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以内,清洁能源装机超过6500万千瓦,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8%。

四、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发展载体

(十三)积极培育绿色企业集群。建立绿色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库,实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旗舰型企业。大力推行绿色招商,建立绿色招商引资准入门槛,制定重点行业绿色招商导向清单。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小散企业集聚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企业和环保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工程项目。实施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搭建“互联网 ”清洁生产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工艺。到2022年,在绿色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形成3-5家百亿级龙头企业,2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3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

(十四)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绿色整体服务和全过程服务。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建设。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支持园区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加强与周边城区的现代基础设施联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建设人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宜兴国家环科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创新发展。到2022年,实现95%以上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化工集聚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建设12个绿色园区。

(十五)强化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功能。积极盘活特色小镇存量土地,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资源资产配置效率,促进要素向高端产业集中集聚。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方向,重点提升高端制造类、创意创业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历史经典类、健康养老、旅游风情和现代农业类等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注重特色资源挖掘,促进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功能和智慧管理融合叠加,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一批“产、城、文、旅、智”五位一体的新型社区,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性绿色特色小镇、行业标杆性特色小镇。

(十六)持续扩大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逐步扩大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支持企业生产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检测专业服务机构,加大绿色产品推广使用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集聚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22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0%以上。

(十七)建设绿色产业标准和品牌强省。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质量和品牌监管,健全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名牌产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争创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到2022年,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国内外影响力大的具有特色的绿色制造精品品牌。

五、积极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

(十八)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鼓励制造企业向“产品 服务 技术 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培育一批集“智能制造 增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园区开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围绕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领域,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南京市六合区、苏州相城、常州高新区、泰兴市、兴化市、泗阳县、句容市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先导区建设。促进“互联网 ”“生态 ”“文化 ”“旅游 ”融合发展,提升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水平。

(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余热余压回收、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化改造工程,促进生产过程废弃物和资源循环利用。围绕垃圾分类与“两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领域,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工程项目,推动南京等设区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南京、苏州等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塑料袋、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旧金属、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水平。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连云港、邳州、张家港和如东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徐州、新沂、扬州、常州新北、连云港东海、江阴秦望山、无锡惠山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鼓励多种形式秸秆离田利用,巩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张家港等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试点基地与静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工业节水减排,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农业节水增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沿海地区开展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到2022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达到83%以上,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90%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创建13家左右省级以上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24亿立方米以内。

(二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和用能监测预警,完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探索建立从项目审批源头落实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及低效率项目监管体制,进一步提高绿色准入门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倒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创新市场化节能减排手段,培育壮大一批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创建一批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推动长三角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南京市南部新城中芬低碳生态示范区、常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低碳城市。

(二十一)打造绿色消费新引擎。大力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活动,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水平。完善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支持各地开设跳蚤市场,鼓励企业开设闲置物品网络交易平台,提高闲置物品利用率。倡导餐饮企业提供小份餐饮、自主餐饮和分餐制等节俭用餐服务,推行绿色餐饮自律,提升餐饮外卖、快递包装等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支持南京等地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十二)推进绿色产业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技术,扩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出口,鼓励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搭建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和贸易融资绿色化。深化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绿色产业科技合作,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合作联盟,共同推进绿色技术攻关,共建绿色产业集群。探索建立园区合作利益共建共享机制,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形成一批合作园区管理模式、先进经验和品牌。

(二十三)提升产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管控,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严格项目安全、环保、能耗准入审查。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聚焦化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 安全监管 应急调试”,建立线上监管与线下现场执法协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十四)强化产业发展污染治理。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和节能改造,鼓励家具、汽修等行业污染工艺过程使用“共性工厂”,按照“集中建设、共享治污”理念,试点建设可供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绿岛”,促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强化水环境治理,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强水源地长效保护。统筹推进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港口等水污染治理,加快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省级湾(滩)长制协调机制。推进长江、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积极推进退圩还湖、探索开展湖泊生态清淤、聚泥成岛试点。强化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以及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建立危险废物全周期环境监管体系,推进解决工业固体废物遗留问题,支持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六、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十五)营造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区域能评、环评 区块能耗、环境标准项目审批改革,简化环评审批程序,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完善环境守法信任保护名单制度,推进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研究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水平的招商选资绿色标准。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加大绿色产品首次推广使用力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

(二十六)强化财税产业政策支持。建立绿色产业准入机制,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建立绿色通道。统筹安排高效利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补贴 第三方治理 税收优惠”联动机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创新绿色产业发展价格机制。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全面建立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严格执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及部分环保行业用电支持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到2025年底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污水处理企业用电、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港口岸电运营商用电、海水淡化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和绿证交易制度等政策。

(二十八)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环保项目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绿色信贷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争取政策性银行绿色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水减排、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依法落实对生产和使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实施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等鼓励政策。实施绿色债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市县在省下达的本地区债务额度内申请发行符合条件的生态保护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支持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积极发展绿色担保,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场地修复、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探索公益性生态项目盈利模式。加快发展绿色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发展环境权益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十九)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企业环保承诺制,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环保信用与信贷、水电价、招投标、财税补贴等政策挂钩机制。对环保“领跑者”实施正向激励措施,将企业严重失信行为记入其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个人信用记录。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行项目节能量交易和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实施水权交易试点,推动有限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指标向效益更好的行业和企业流动。推进生态建设领域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跨省域、跨流域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等领域立法,研究制定修订一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管理规范、工程规范及实施评估等生态环境标准。到2022年,研究制定修订各类生态环境标准项目100项左右。

七、健全实施保障体系

(三十)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绿色产业发展理念转化为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细化方案,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

(三十一)实施重大工程。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产业培育、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能源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示范性重大工程,建立绿色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绿色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适时复制推广。

(三十二)强化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价值、绿色产业统计制度,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增加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综合分析,强化评价考核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十三)注重宣传推广。开展全民绿色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支持社会主体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绿色文化风尚。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0年3月27日

查看详情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文献

江苏省政府93号令 江苏省政府93号令

江苏省政府93号令

格式:pdf

大小:119KB

页数: 12页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 93 号令 )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 93号令),自 2013年 12月 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 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 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 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 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 尽 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

格式:pdf

大小:119KB

页数: 6页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 2006〕60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 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 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四日 关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作用 1.在 2007年前,做好落后高炉、转炉、电炉、水泥粉 磨设备、水泥干法中空窑、锅炉、电动机、螺旋升降式铸铁 水嘴、铸铁截止阀等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工作。在淘汰期 限之前仍在使用淘汰类工艺和设备的企业,不得享受国家和 省的优惠政策。对生产、销售和逾期仍使用淘汰产品和设备 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情节严重的,依法责 令停业整顿或关闭。 2.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 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 须由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作出 评价,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

关于全面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简介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绿色常州的现实要求。根据国家、省林业发展政策和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常发[2003]31号)精神,现就全面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对于营造投资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城乡面貌也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我市先后荣获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检查验收。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压力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要求,我市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16.9%,离20%尚有较大差距。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不仅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两个率先”迫切要求。对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战略全局,充分认识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抓好现代林业工程建设。

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常州、促进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有关政策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产业促进、城乡一体、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以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快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步伐,高效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常州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到2010年,达到22%;到2020年力争达到26%。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生态安全、景观宜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体系。

(三)总体布局

根据《常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现代林业体系的总体布局是构建“一区二沿三带十园”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一区,即加快建设溧金丘陵生态保护区;二沿,即沿水、沿路两侧建设绿色开敞空间和防护林带,构筑生态廊道,形成有机生态网络;三带,即重点发展“花木种苗、优质水果、木材精深加工三个产业带(区)”;十园,即建设仙人山、龙潭、瓦屋山、茅东、长荡湖、新芳桥、竺山湖、淹氵鬲、横山、小黄山等十个森林公园。

(四)重点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就是要通过规划来明确功能区分和发展目标,通过落实项目、以点带面来组织推进。今明两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大工程的建设:

1.生态防护林工程。抓住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列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契机,加快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万亩,大力实施溧金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对坡度大于6度、二级提水的岗地进行植被恢复造林2万亩;重点建设太湖、长荡湖、氵鬲湖、天目湖岸线200米湿地6000亩;立足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提升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平。

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能体现一个地区环境形象、经济实力、精神文明和绿化水平,也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打造绿色常州需要重点突破的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科学规划设计,明确建设主体,落实相应政策,创新建管机制,全面加快建设沿路、沿水防护林带。

3.绿色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经济林专业村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栽培水平,扩大桃、梨、葡萄、枇杷四大水果及良种茶等经济林生产规模,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全市经济林生产规模达到28万亩。加快建设速丰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周期短、需求平稳、收益快的短轮伐期商品林2万亩。花木种苗产业要稳步扩大规模、优化品种规格,提升品种档次,增加产品竞争力。

4.镇区绿化创优工程。对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关标准,大力推进镇区绿化创优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以“绿化家园、美化家园”为主题的镇区绿化创优活动,确保2008年前所有建制镇镇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镇区绿化要坚持高标准规划,综合推进道路、居住区、单位绿化建设,全面提升镇区绿化水平。同时,要大力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四旁植树,切实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全市19个重点中心镇2006年前要率先达到镇区绿化创优标准。

5.生态村庄绿化工程。结合村镇规划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结合农村“三清”工程的实施,结合经济林专业村和休闲农庄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办法,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经济林、风景林科学布局,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花灌木合理搭配。村庄范围内,绿化覆盖率要达30%以上,其中乔木树种数量达70%以上。2006年底,全市绿化达标的村庄要达到60%以上。创建的省级、市级生态村和农村现代化试点村要率先建设成为生态村庄绿化的样板。

6.农田林网化工程。农田林网是平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农田林网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可绿化的沟渠路堤的林带建设上。各地要针对近年来农田林网管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建成的农田林网进行完善提高,同时要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林网,今明两年新建农田林网10万亩,争取到2008年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

三、认真落实推进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切实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狠抓关键,加快推进,共同把打造绿色常州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做实。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快组织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机制。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林业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主要责任人。对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主要指标,要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市绿委办要充分发挥绿化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督促、考核等作用,并会同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把干线、环线、河道两侧防护林带工程作为重点抓紧抓好;计划部门要把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农林部门要切实抓好丘陵山区植被恢复、生态村庄、农田林网建设和林业产业工程;国土部门要严格控制规划林地、绿地的征占用和变更,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建设;铁路部门要抓好铁路沿线的绿化;水利部门要抓好江河湖堤高标准防护林带的建设;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落实关键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一是强化规划控制。各市、区要按照绿色常州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森林生态系统规划。规划的制订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相配套,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现代林业建设与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具体的工程计划安排,逐项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和建设标准。要实行严格的工程规划管理制度,对规划中确定的绿化用地,按照《常州市绿线管理办法》实行强制性管理。二是强化投入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现代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并予优先安排。要严格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市级财政对市级公益林的抚育按每年每亩8元标准予以补助。有关辖市、区也要按照国家、省、市的公益林补助标准,落实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助、补贴资金。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林业收费类目;完善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确保育林基金全额用于林业再生产。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切实加强林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继续实施林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提高重点林业工程的科技支撑水平。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实用技能和经营水平。同时,切实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三)加快改革创新,营建发展机制。一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林地或宜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使用权交给那些能够经营和善于经营的主体,真正建立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林业发展新机制。二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认真落实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凡符合条件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积极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公益林,允许一定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地用于管理、服务等设施建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林的管护和培育。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依法护林。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规范木材加工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行为。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火情监测了望、林火预测预报、通讯指挥调度、火灾控制阻隔等网络体系,加快实现扑救队伍专业化、扑火设备机械化。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将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纳入公安管理序列,享受相应待遇。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绿地、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不法行为。

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2100433B

查看详情

贵州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

张政发〔2016〕4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种养业副产品资源,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沿山冷凉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色重点产业来培育,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出菇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食用菌产业园辐射带动脱贫攻坚产业带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张掖循环农业新模式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全市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3万亩,其中以工厂化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园2万亩,年产各类食用菌菌袋4亿袋、鲜菇16万吨,在沿山冷凉地区栽培以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1万亩,年产鲜菇8万吨,全市鲜菇年总产达到24万吨,其中深加工7万吨;鲜菇产值达到14亿元,加工品产值7亿元;年产菌渣饲料20万吨、有机肥5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紧围绕“三园一带”产业布局发展食用菌产业。一是在民乐工业园区建设以民乐荣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园,发展以姬菇为主、海鲜菇为辅的食用菌;二是在甘州区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贯党、紫家寨、金泰、禾益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园,发展以海鲜菇为主、香菇为辅的食用菌;三是在山丹寒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建设以爱福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园,发展以双孢菇为主、香菇为辅的食用菌。在食用菌产业园内以工厂化方式,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异地搬迁方式有计划地组织贫困群众从事食用菌生产管理,进行多季规模化生产。临泽、高台和肃南三县也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四是构建沿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带。重点在沿祁连山冷凉区域发展双孢蘑菇等中低温型草腐菌,与园区协作修建香菇出菇棚,组织农户利用夏秋季的自然温度进行反季节生产;在合作社、小微企业、生产大户已建工厂化生产基地和有条件的基地新建工厂化出菇棚,实行多季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在栽培种类上,要建立“一企一菇”、“一乡一菇”的区域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高端食用菌,实现提质增效。

(二)突出重点,抓住生产关键环节。民乐、山丹两县各建年产10万吨双孢蘑菇中心发料厂1个,在基地规模达到200座以上的乡(镇)各建设年产3万吨双孢蘑菇发料厂1个。原料发酵厂的建设进度、规模要与当年对原料的实际需求量相匹配,适度超前,逐年发展。充分发挥食用菌科研机构的科技引领作用,在民乐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张掖市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研发中心,向全市供应食用菌母种和原种及部分栽培种;在山丹县寒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建设山丹县食用菌栽培种生产厂,向山丹县食用菌企业及农户供应栽培种;在甘州区食用菌产业园建设甘州区食用菌栽培种生产厂,为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和肃南县供应食用菌栽培种。

(三)强化监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制订张掖市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全面推广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严格生产过程控制,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建立从菌料生产、出菇管理、包装加工、贮藏运输各环节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种子管理部门要强化菌种质量监管,加强对全市食用菌菌种生产的监督检验和菌种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审查。

(四)培育品牌,增强产品竞争能力。鼓励以县域特色优势食用菌品种统一商标创品牌,扶持壮大一批食用菌名牌产品。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食用菌名牌产品达到1-3个、认证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10个;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食用菌新科技、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有计划地组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我市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延长链条,实现产品加工增值。支持企业开展精深加工,针对不同地区饮食习惯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产品,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山丹、民乐和甘州3县(区)食用菌产业园内建设年产10万吨菌渣饲料加工厂和年产20万吨菌渣有机肥料加工厂2-3家,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形成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六)多元营销,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民乐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食用菌综合批发市场1处,在山丹、甘州食用菌产业园各建设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1处,推动食用菌批发市场向信息化、园区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提高市场交易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民乐荣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国的销售网络,培养一支食用菌产品销售队伍,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国内销售市场,逐步开拓国外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等营销模式,探索建立面向全国的食用菌及其加工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及时掌握全国最新市场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特色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县(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把重点突破抓在手上,亲力亲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要亲自抓、具体抓,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认真研究解决问题。要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食用菌产业科学发展、规范经营。

(二)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张掖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和《张掖市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食用菌小微企业予以扶持。市农投公司将担保贷款的重点向食用菌产业倾斜。市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贷款贴息额度,按银行基准利率50%标准,每年选择食用菌加工销售、菌种扩繁、废弃物利用等环节的10户骨干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连续扶持3年。

1.支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建菌种厂向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合格出菇菌袋,日供应5万袋以上的菌袋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实现增产增收的企业。

2.支持废弃物转化利用。新建菌渣饲料厂或菌渣肥料厂年转化利用5万吨以上菌渣的企业。

3.支持精深加工和销售。新建和扩建食用菌冻干等高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及投资建设食用菌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的企业。

4.支持科技培训和推广。市财政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各县(区)根据各自实际,整合资金,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制定扶持办法,重点扶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企业。

(三)强化科技支撑。针对食用菌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积极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菇棚建造、智能管理、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食用菌生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好的技术员队伍,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按菌种特性生产,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四)做好宣传引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在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宣传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宣传食用菌菇棚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和高产高效典型,引导企业和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帮助各类营销组织和人员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五)加强监督考核。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工作进度,建立保障机制。市督查考核局定期对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把工作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确保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张掖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8日

查看详情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意见简述

2013年4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意见》。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