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件石政发〔2017〕12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更好聚集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投入、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效益、创新环境等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1.技术创新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0%;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5%以上。
2.研发机构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80%,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覆盖、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钢铁企业全覆盖。
3.创新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4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0家,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4.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100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0人年,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
5.创新效益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8%。
二、重点工作
1.规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引导规上企业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建立和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对新建研发机构的,市县财政应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重点给予支持,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加计扣除、设备采购等税收政策。2017年底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23%,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占比达到80%,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覆盖、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钢铁企业全覆盖目标。(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广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建创新平台,对新认定(建成)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奖励。到2020年,建设10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个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校级或企业级研发平台,35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企业主导的平台占全社会研发平台的80%以上。(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在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岗位,运用焊接、装配、涂装、分拣、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岗;支持民用爆炸、化工、煤炭、矿山等特殊行业企业,运用安防、排爆、巡检、救援等特种机器人替代换岗。在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全市大中型企业ERP、MES、SCM、PLM等信息系统全面普及。到2020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000台,建设15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4.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作用,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控污减排关键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工业余热余能梯级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能新材料开发利用、照明节能技术、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等研发,开展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减污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废气控制与资源化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开展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医药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实施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和节约替代石油等专项。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手段,促进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快环保治理技术装备的成套化、系统化、标准化、国产化步伐。到2020年,建成1个绿色工业园、10个绿色化工厂、10个能源管控中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23%。(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5.积极推进服务化制造。引导优势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向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支持企业提供生产过程控制、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产品安全等实时在线服务。鼓励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6.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引导大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创新中心,提高研发投入占比,增强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支持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攻克一批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个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力争打造10家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领军企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7.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先进特种装备、城市专业装备、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等行业,建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地优势,以国家、省级开发区为基础,按照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特色发展、产城融合原则,创建1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8.强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培育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化解过剩产能奖补资金支持,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延伸石化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化石化产业。创新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方式,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通用航空、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9.集中实施一批先进技术项目。以中车石家庄公司、国祥运输、博深工具、河北翼辰、耐力股份、嘉祥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城轨车辆、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高铁刹车片、河北翼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以中航通飞华北公司为龙头,加快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与美国赛斯纳等国内外通用航空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机型,大力支持通用航空新技术研发。以中车粮食机械、中农博远、河北农哈哈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中车粮食机械产业化、中农博远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大型高效收获机械、大型高档农机具、粮食机械、喷灌设备及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提高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围绕培育一个品牌、开发一项关键技术、壮大一个主导产品开展技术改造,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80%的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0.大力支持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华北制药、石药集团、石家庄四药、常山生化等重点医药企业,加快发展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药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特色原料药、化学新药和通用化学药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制剂生产水平。鼓励河钢集团石钢公司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项目研发任务,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力争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强高档伺服、智能数控、在线远程诊断、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光电转换模块、光纤连接器、智能传感器等各类关键功能部件。加强石墨烯、OLED显示材料、液晶材料、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材料、绝缘衬底上的硅(SOI)、特种陶瓷等高性能材料技术攻关。加强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研究,推动装备基础配套能力稳步提升。做好工业强基重大项目的申报和政策支持工作,每年重点支持1个以上工业强基重大项目。(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1.狠抓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建材等领域,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内领先、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每年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达到100项以上。到2020年,10项重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2.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以引进或购买专利、先进技术等方式加大投入,加快产品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对于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给予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扶持,优先推荐金融、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到2020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3.加大品牌创建工作力度。落实省名牌产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中小企业名牌、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等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标品牌,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到2020年,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30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0件,形成10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制造业龙头品牌。(市质监局、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4.深化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企业建立质量文化,开展QC小组和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争创省名牌产品评价目录,引导大型企业争创国家、省、市政府质量奖,开展质量标杆创建活动,推进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到2020年,树立13家质量标杆企业。(市质监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5.强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为基础,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行业组织,借助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采取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等新模式,在精品钢、汽车、大数据、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固废资源利用、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聚焦行业前沿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通技术开发——转移扩散——产业化应用创新链条,到2020年,培育5个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企业。(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6.鼓励公共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服务。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产业信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加快建设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推动业务模式从单一检验检测服务向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转变,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到2020年建设10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新增10个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7.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借助京津两地科研力量,鼓励我市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钢铁、电子、医药、装备等优势产业,推进精品钢、北斗导航、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与京津冀及国内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骨干企业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以技术标准和专利许可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百校千企”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活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到2020年,同行业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0%以上。(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8.推动“互联网 ”制造业创新。培育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示范企业,加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支持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等“互联网 ”项目。支持“互联网 ”、导航终端、光电转换模块、光纤(激光)陀螺、光纤连接器、大功率激光器、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或应用工业云服务平台,到2020年,重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80%以上。(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9.支持智慧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平台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环境友好、信息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智慧集群。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引进行业内领军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激发市场活力。到2020年,创建2个智慧集群。(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0.培育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设、众包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鼓励产业链协同研发平台建设,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在线服务。到2020年,培育5个省级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1.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开展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核心技术公关,每年推广应用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推动创建京津冀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强军民科技发展需求对接,搭建务实精准对接平台,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军民融合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到2020年,打造5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和2个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2.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瞄准国际行业高端水平开展对标工作,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扁平化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引导企业普遍开展ISO9000产品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认证,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与评估。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省级对标示范企业,鼓励规上工业企业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到2020年,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20家,5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3.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认证制度,开展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工作,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工作,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投保专利保险,拓展开办企业注册资金新渠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到2020年,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00件以上,每年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5项。(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4.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引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入选河北省“百人计划”的人才,带国内首次落地项目来我市创业的,经评审后给予科研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院士及团队高端智力,推动与“两院”院士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并举,通过借用聘用、兼职兼薪、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入股、异地研发等方式,突破国籍、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刚性约束,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到2020年,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8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5.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市级示范基地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由市县两级按1:1比例安排。对认定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的,按照上级支持资金,市级按1:1比例给予配套支持。到2020年,全市创业辅导基地数量达到55个。(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6.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步伐,每年设立3000万元补贴资金,对经评审认定的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给予财政补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孵化器给予一次性奖励。到2020年,众创空间达到100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达到29个。(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力度。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出台强有力的推动政策。要建立石家庄市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拥有率、创新质量效益等评价内容,纳入对县(市)、区年度考核。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合力。(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实施积极的技术改造政策。对符合技术改造鼓励方向的建设项目,加快出台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优惠政策。对“退城进区”改造的企业,在土地盘活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利用空闲土地建设标准厂房,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和基础设施配套费。(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发挥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作用,支持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先投入后补助政策,探索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引导企业奖励在重大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研发和营销人员。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要求,把企业是否建立研发机构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自2017年预算年度起,对未建立研发机构或未达到研发机构认定办法要求的企业,省市县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予以支持。(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4.严格落实企业创新税费政策。严格落实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转让技术以及小微企业优惠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办理季度预缴时可直接享受税收优惠,年终汇算清缴时填报年度纳税申报表视同办理备案手续,建立绿色通道,设立优惠政策咨询岗,专门受理优惠事项的咨询、认定、申报、减免及退税等各项涉税事项,实施一站式服务。落实省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企业政策,扩大首台(套)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政策覆盖面。(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5.努力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份、债券、私募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知识产权、股权、供应链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在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专营机构,积极对接国家、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省战略性新兴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虹桥股权投资基金作用,争取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推进“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虹桥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建立市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6.营造企业创新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武、技术协作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宣传,大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树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创新型企业家。(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附件:石家庄市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5日
建议上安阳市人民政府http://www.anyang.gov.cn/的网站,去找找!
洪湖好吗?当地政府部门都不上网吗?他们都是在家里上班吗?不要出门的吗?看不到洪湖南滨大楼出了这么多骗子公司吗?耳朵也听不到吗?还是每天都在哪里和他们一起吃饭喝酒?洪湖政府办公室是不是木有人上班了?我都...
为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石家庄市开始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石家庄市开始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把工业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通过实施工业企...
石家庄居民拆迁补偿方案根据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
石家庄居民拆迁补偿方案 根据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 “城中村”改造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 “城中村”改造建 设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促进我市三年大变样建设的进展, 结合本社区实际 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拆迁改造范围 凡在本社区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土地及地上地下建筑物、住宅、企业、商店 等(国家及企事业单位已征地除外)。 二、拆迁 1、塔冢社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分期进行, 拆迁前发布房屋拆迁公告, 公布拆 迁范围; 2、被拆迁人应与 “塔冢社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 ”签订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 议; 3、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 被拆迁人拒不签订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 由 社区居委会申请上级主管部门裁决; 4、未签订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裁决后, 仍然不搬迁的,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强制拆迁所需的费用由 被拆迁人承担。 三、安置办法 1、立户标准 ①截至 年 月 日 (时间未定———本报注 )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件石政发〔2016〕30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7·19”强降雨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据《石家庄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串点成线、形成片区”的总体思路,以农业项目为抓手,整合要素,集中投入,分区域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和农业园区,培育现代农业典型,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实施范围为14个农业县(市)、区。分别为:中部的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正定县,东部的晋州市、新乐市、元氏县、高邑县、赵县、无极县、深泽县,西部的平山县、井陉县、井陉矿区。辐射带动灵寿县、行唐县、赞皇县。按照《规划》和全市中东西发展战略,划分为三大功能板块。
(一)中部“都市农业”板块。即中部“三区一县”。该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核心区。区域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全力支持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力争通过1-2年努力,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市级园区,带动发展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带。到2020年,将中部打造成功能设施完善、生产要素聚集、科技装备先进、经营模式创新的样板区域,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东部“优势集群”板块。即东部7个农业县(市)、区。该区域农业生产基础好,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优势农业集群,积极承接京津农业外迁功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包装储运、冷链物流、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集群式发展。到2017年,围绕粮食、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力争培育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东部“第六产业”集群。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西部“生态建设”板块。即西部平山、井陉、井陉矿区及灵寿、行唐、赞皇6个县(区)。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山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基础,开发潜力巨大。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实现太行山全域绿化的基础上,复制推广赞皇、平山经验,坚持林果产业片区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齐头并进”。到2017年,每个县(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到2020年,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大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一)构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重点加强农田排灌、土地治理、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重点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结合全市正在实施的“沃土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切实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到2017年,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农开办、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按照“山区重点抓灌区整治、平原重点抓农田节水”的总体要求,结合地下水压采工作,加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骨干工程建设,采取引水补源、综合节水等措施,突出抓好井灌区节水灌溉,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农田机井升级改造、节水技术改造和末级渠系完善配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到2017年,增加节水灌溉面积93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到202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90%。[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适应平原地貌特征,农机化发展重点向大功率、高性能、低油耗、高效环保、复合式多功能配套的现代化装备结构发展。到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70万千瓦,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80%,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0.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发展“互联网 农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到2017年,全市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基地检测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到2020年,大田农业采用物联网管理规模达到30%以上,农产品可追溯覆盖率达到8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坚持稳定粮食发展的目标不动摇,示范区创建区内粮食生产核心保护区到2020年要稳定在412万亩,围绕粮油高产创建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粮田配套设施建设,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着力做好节水小麦、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的培育与引进,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通过抓订单生产、龙头培育、产业集群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粮油产品品牌,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粮油加工园区。到2017年,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小麦节水品种300万亩,市级以上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个以上。到2020年,节水小麦、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占到粮食面积的75%以上,市级以上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是以保障“菜篮子”工程为根本目标,确保蔬菜供给质量。改善基础设施,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构建比较完善的蔬菜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名优特、反季节蔬菜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集成推广无公害技术、加大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设力度等措施,提升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组织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创优质品牌产品,提高品牌信誉度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每年建设30个蔬菜标准园,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提质增效。到2020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3%以上,基地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外销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地无公害产品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健康畜牧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重点发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肉牛、肉羊、肉禽等新型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控小、扩中、培大”的规模养殖发展思路,扩充生猪年出栏3000头、蛋鸡存栏20000只、奶牛存栏500头、肉牛年出栏500头、肉羊年出栏1000只、肉鸡年出栏10万只的中等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培育生猪年出栏1万头以上、蛋鸡存栏10万只以上、肉牛存栏100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2000只以上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部、省、市、县四级联创,引导标准化示范场由单纯养殖向种养一体化转变,推进生态循环、低碳环保的种养示范园区建设。每年新创建5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到2020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累计达到1000个。[牵头单位:市畜牧水产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是以扩大山地优质林果面积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果品产业发展。按照中东西发展战略布局,中部以环省会经济林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娱乐于一体的林果示范区,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业态新的示范性基地,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东部以晋州、赵县、藁城等沙地梨果为主体,重点推动果品产业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推进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建成一批标准化出口创汇外销基地,加快梨果精深加工业发展,拓展和完善生产、营销、储运、加工产业链条;西部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太行山生态绿化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核桃、大枣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元氏石榴、赞皇樱桃、平山寿桃以及井陉、矿区、行唐苹果等特色果品基地。到2017年,发展太行山优质薄皮核桃50万亩,建设一批集赏花、品果、采摘等为一体的山区现代林果园区。到2020年,全市干鲜果品面积达到420万亩。[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推进主食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推进园区建设,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区、省级示范园和县(市)级农业产业化园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支持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打造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创新型企业。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9.2%。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3%,年均增速1.5%。[牵头单位:市委农工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打造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产业链。以农产品物流基地为节点,加强农产品物流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的建设,确保冷藏和生鲜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是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产业,打造京津冀城市后花园。依托现有特色生态农业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京津冀巨大的消费潜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精心打造一批观光型、设施型、特色型生态农业园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转化与应用水平。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规模种养场(户)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推广手段现代化、培训设施齐全、具有一定检测和示范能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示范推广基础条件。积极开展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指导农业、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贡献率。[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畜牧水产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体系,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实施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和农产品质量追溯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立起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过程监管,全链条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60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提高人才支撑水平。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和“稳粮增收转方式、提质增效调结构”的总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为原则,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重点,分产业、按类型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万名青年职业农民创业计划”,激发全市农村青年创造创新活力,提高创业兴业能力。[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肥药减施和农田生态拦截工程,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整治,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办法,有效提高生态养殖水平。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拓宽秸秆多种利用渠道,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和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发展有机肥等环保型产业,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力争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畜牧水产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管理组织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扶持,集中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现代流通、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城乡社区服务五大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组织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供销社、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示范区建设,市级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主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协调和组织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各县(市)、区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统筹工作推进,确保各项措施按要求落实到位。市、县两级上下衔接、层层推进,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财政扶持,建立完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缓解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县(市)、区也要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列入年度预算,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方式,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口部门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上集中使用,支持重大项目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发改、农业、水利、科技、交通、农发、电力、旅游等涉农项目要优先向示范区投放,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国土部门要将重点农业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项目发展。发改、税收、环保、建设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涉农优惠政策,在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它部门也要结合职责研究制定政策,引导人才、技术、资金、服务等要素向项目区集聚,增强示范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抓好示范区核心区以及一批典型样板区和示范基地,点面结合推进工作开展。研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找准扶持的关键环节,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在建设用地、融资、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业发展,形成各类资金竞相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强化督导考核。依据农业部、省有关制度规定,制定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对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科学指导示范区建设。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县域间竞争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示范区项目安排的主要依据,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六)广泛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宣传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创建重点、创建标准,大力宣传创建工作中的亮点、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增进社会了解,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舆论环境。
附件:
1.石家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石家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8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件石政规〔2018〕5号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17〕3号)精神和国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为深入推进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